葛彩虹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低碳技术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政府在低碳技术创新的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阐述了低碳技术、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当前杭州市低碳技术创新方面的制约因素,提出从政府角度应如何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政府;低碳技术;创新;杭州市
中图分类号:X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3X(2015)11-0104-03
一、低碳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低碳经济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中以最少量的碳排放获得整个社会的最大产出。对低碳技术的内涵,众多学者进行了论述。吴晓青认为,低碳技术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邢俐认为,广义上讲就是为了发展低碳经济而采用的技术,它是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而兴起的;狭义上说是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而采用的技术。肖莹认为: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减排方面、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碳捕获和封存技术。
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1)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2)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3)去碳技术,指以降低大气中碳含量为目的的技术,典型的是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
二、杭州市低碳技术创新的制约因素
(一)低碳技术创新动力不足
由于低碳技术成果的公共性和外部性,使低碳技术创新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从而影响私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低碳技术创新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追求短期利益的厂商望而怯步、不愿投资。对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显得不足,低碳技术发展难以在单一主体运作中取得重大进展,需要多主体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政府需要提供更为有效的整合平台。另外公众对低碳消费模式和低碳产品的认同和支持比较弱。
(二)低碳技术创新人才缺乏
从事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很少,且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和科研单位,真正在企业第一线从事低碳技术研发的科技人员十分有限,很多科技人员习惯于传统高碳技术的创新,缺乏低碳专业知识和生态意识,具有国际视野的低碳技术创新人才更加稀缺。
(三)低碳技术创新投入和应用推广力度不足
2012年杭州市财政科技投入134亿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2.88%。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经费占比更低。由于低碳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使得企业投入偏少。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渠道低碳技术创新投入体系尚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够匹配,低碳技术使用的经济性和性价比有待提高,政府采购招投标规则等方面的限制,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力度还不够大。如电动汽车在推广中除了电池的续航里程和经济性之外,充换电站网络尚不健全;LED灯具在公共照明领域的使用还无法冲破现行的招投标规则等。
(四)低碳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近年来,杭州的低碳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水平仍很落后。杭州的光伏、风电、电动汽车丄ED技术产业化虽已具有一定规模,旦大多数企业尚未掌握核心技术,产品基本外销,技术和市场“两头在外”受制于人。如太阳能光伏产业,杭州是“制造大市,内需小市”;电动汽车产业已有众泰、东风裕龙等整车企业和南都电源、万好万家等电池企业,但处于产业链最核心地位的电池储能技术落后于发达国家;从事页岩气开发技术的企业基本空白,没有核心技术支撑的低碳产业会成为新的低端产业。
三、推进杭州市低碳技术创新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产学研政资介之间合作模式创新
1深化高校、企业之间战略合作深化与清华、北大、浙江大学及在杭国家级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探索建立产学研合作的信用、责任和利益机制,加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协作互动,进一步提高技术创新效率。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大中型企业联合建立工业性试验基地,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研究项目,给予重点投入和扶持,把技术成果落实到项目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上。
2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以重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风投机构、中介机构,加快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产学研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鼓励参与重大科技专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和产业化项目及有关科技计划的项目。
3完善低碳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加快科技中介体制独立化、机构专业化建设,加大对会展交流、技术评估、技术交易、项目管理、培训教育、人才服务等支持力度,形成更加完善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咨询和中介服务。
(二)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开展重大科技专项攻关围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技术、节能环保技术、新能源电池、智能电网、低碳交通、LED、物联网技术实施“重大专项”,集成科技资源,组织技术攻关,取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和重大战略技术产品。
2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引导支持,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投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建立完善技术研发机构,加快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
3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瞄准世界一流水平,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策”“一事一议”,引导企业做强主业;加强招引行业领军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优势企业。进一步加大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企业培育力度。
4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以“青蓝计划”“雏鹰计划”和“蒲公英计划”为抓手,落实扶持政策,鼓励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脱颖而出。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全链条式培育扶持,采取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促进其快速成长。
(三)推进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
1加大产业平台建设以杭州市高新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大江东新能源产业园、大江东汽车产业园、余杭创新基地、临安省级科创基地、新加坡科技园等为依托,建设一批低碳产业集聚区。进一步提升现有国家级、省级经济开发区、工业功能区,优化空间布局,强化要素保障,完善功能配套,提高产出能力,成为低碳产业发展的主战场。
2推进孵化器和加速器建设坚持“政府创新、民营助推、人才支撑、资本加速”模式,加大规划引导和政策激励,支持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创新型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借鉴上海做法,建立科技创业苗圃,实施科技创业项目的预孵化,对尚未注册成立公司的科技创业计划项目给予资金支持,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于一体的孵化服务链。
3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低碳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科技金融合作等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国家级和省市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重点研发机构建设。
(四)加快低碳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推广
1实施自主创新技术和产品示范推广工程推进清洁生产、“阳光屋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十城千辆”新能源汽车等示范应用项目,鼓励居民购买LED等节能产品、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适度提高对消费节能环保产品的补贴标准。
2推进重大科技应用示范项目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科技支撑。建议出台低碳创新技术产品政府优先采购的政策,如,道路公共照明优先采用LED灯具,公共交通优先采购电动汽车,大型公共建筑优先采用节能技术等。
3推进低碳产业标准化建设以提升低碳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委员会或工作组等标准化专业机构落户我市;完善标准化技术服务机构,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标准化活动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五)着力强化人才资本等创新要素支撑
1构建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新体系一是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实施全球引才“521”计划和“千人计划”,办好大学生、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吸引更多国内外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杭创新创业。完善柔性流动机制,实施“杭州钱江特聘专家计划”。开展“青蓝计划”,鼓励支持高校教师带领团队创业。探索高校改革,坚持学校、企业和专业培训机构三位一体,强化实训环节,强化能力培养,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就业。二是实施有效的人才评价、激励政策。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评价机制。加大收入分配激励,对以自有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来杭进行转化、创业的人才,给予高新技术成果奖励、研发项目补助等,并在社会保险、住房申购、子女入学等享受政策优惠。
2构建多元化创新投入体系一是加大财政扶持政策。健全财政资金对融资担保机构的风险准备金补助机制,支持创新企业和创新活动。通过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改投入。完善政府采购政策,优先安排自主创新项目,加快建立激励自主创新的政府首购和订购制度,加大对自主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本地采购力度。二是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产业。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作用,在杭州市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中各设立一个低碳技术投资基金,重点投资节能环保、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推动多层次投资基金体系的形成。三是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健全创新融资担保体系,扩大中小企业集合债权基金与“风险池”规模,推动产权、股权、资产等抵质押方式创新,做大做强再担保联盟。提升创投服务中心、中小企业金融超市的平台功能。
(六)着力完善低碳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1优化完善政府创新推进机制一是强化政府引导。做好“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低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联合发改委、科技局、经信委、财政等多个政府部门成立技术转让中心,加快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二是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整合现有产业扶持资金,建立低碳产业专项资金运作机制。注重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衔接,形成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落实产业创新政策,对具有市场前景的产品设立专项奖励。三是健全创新绩效评价机制。改进和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创新绩效评价体系和运行机制。创新科研管理体制,以技术入股,把科研人员个人利益与研究机构、企业发展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创新主体积极性,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2推动科技服务创新一是以浙江省的CDM项目交易提供交易平台,建立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二是健全知识产权市场。加强技术中介、设计、创意企业的集聚,交流信息,组织交易。制定扶持政策,为技术、创意、设计服务与交易提供咨询并发布知识信息。三是发展研发服务产业。构建研发服务公共信息平台和专家咨询服务平台,推动需求与服务对接,完善研发服务保障机制。
3培育低碳文化和创新文化一是增强低碳意识。大力宣传“生活品质之城首先应该是低碳城市,品质生活首先应该是低碳生活”的理念,加强低碳知识培训普及。宣传节能减排政策和先进典型,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低碳城市建设的良好格局。二是弘扬创新文化。加强创新文化宣传,挖掘求新、诚信、戒欺的杭州商业传统,弘扬“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现代人文精神,倡导和培育崇尚个性、紧密合作、创新求异的企业文化,营造勇于探索、宽容失败、实现价值、追求成功的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