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智慧城市 > 正文

都市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探索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21-03-29

  1.田园综合体概念

  2017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由此可知,田园综合体主要是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在特定的农业产业背景下,一二三产业互相促进、相互转化。

  2.武汉临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东西湖区)总体发展定位

  顺应农业产业发展新方向和业态发 展新趋势,结合东西湖区都市田园综合 体(以下简称“综合体”)现状产业比 较优势和面临的挑战,强调生态优先、 产业深度融合、品牌农业打造,提出综 合体产业发展整体定位为:

  (1)国家农村生态保育、产业融合试点示范区,作为整个东西湖区的创新生产环节和特色果蔬菜产业核,引领乡村地区实现三生同步、三产融合发展;

  (2)中部都市田园综合体示范区,成为集农业生产示范、品牌体验加工、物流、展示、科技创新、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区;

  (3)武汉果蔬品牌农业推广实践区,保障城市以果蔬类为主的农产品供给,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菜园子,市民放心的菜篮子。

  3.产业发展规划

  3.1产业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构建农业全产业链的总体发展目标,即实现以基础生产为核心,产前关联功能完善及产后关联功能完善,形成三产融合体系,全面提高基础农业的附加值。

  3.2产业体系构建

  规划提出一、二、三产融合的综合体产业体系。

  第一产业,遵循“结构优化、绿色循环、增产提质”的发展策略,引导形成循环农业生产区。以东山和辛安渡农业优势为基础,强化蔬果生产的专业化特色,推广循环农业。推动农产品由单一种植向复合种植转化,实现农业规模种养整体提质。

  第二产业,遵循“统一布局、精深加工、区域联动”的发展策略,在综合体范围外,利用综合体周边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即引导沿107国道,依托国家级食品加工园区布局形成农业二产集聚区。建立服务全区的统一精深加工及物流园区,改变目前分散布局粗加工现状,依托食品加工园,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第三产业,遵循“品牌创建、科技引领、农旅提质”的发展策略,引导柏泉西湖一大队、西湖二大队,东山巨龙大队、灯塔大队、旭东大队形成农旅集聚区。同时,通过融合一产,拓展产销渠道,建立科技版块,创建自主品牌。带动农业科技含量,创建面向武汉辐射全国的产销研一体化果蔬自主品牌。

  3.3产业功能布局

  在两大路径、三产融合的基础上,规划在空间上形成上游生产服务、中游核心生产、下游农旅休闲三大产业功能板块。

  上游生产服务功能板块主要依托区农广校等培训机构,发展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功能;依托天下先等企业的农机服务基础,为整个片区的提供农技服务、农业生产管理等生产性服务。

  中游核心生产功能板块主要包括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核心农业生产功能,以及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废弃物资源化处理、冷链物流配套等农业生产配套功能。规划以风正顺、汇春等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多种主体为基础,完善农业生产配套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小型冷链物流、初加工基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中心等。同时,在柏泉依托农科所,布局农业科技双创中心,增强农业科研支撑,并通过规划打通快速物流通道,与食品加工园区进行密切联系。

  下游功能板块主要在现状基础上,依托本区特色果蔬、花卉园艺、湖塘湿地等资源,布局文化体验、康养休闲、农业博览等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空间。依托东西湖水利渠网、湖泊、河道等优势,打造“一船游遍东西湖”水上环线,沟通包括金银湖、昌家河、总干渠、北塞湖、杜公湖、巨龙湖等,以“全域花海、浪漫东西湖”为目标,打造国内“蓝道”系统新标杆,形成全域化、全景化水系乡村休闲旅游网络。

  4.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分析

  4.1产品多为初级产品、产业类型单一

  目前,本区基础产业为果蔬种植,在人均需求量趋于稳定的同时,应更多考虑“农业+”新业态的注入,以及既有规模化农用地提档升级,由此促进产业链横向拓展与纵向延伸。

  4.2农产业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升

  目前,田园综合体及周边区域农产业多为初级产品,为充分依托东西湖区国家级食品加工园区的优势和东西湖区物流优势。建立服务全区的统一精深加工及物流体系,改变目前分散布局粗加工现状,全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4.3乡村休闲旅游有待进一步整合

  目前,田园综合体内乡村休闲游主要集中在柏泉和东山街道。柏泉以郊野公园为基础,具有果蔬采摘、花卉观光和休闲垂钓等业态,东山在农业种植的基础上逐步发展为果蔬采摘、花卉观光。大部分景点的旅游内容同质化,乡村休闲旅游有待进一步整合。

  5.产业发展对策和方向研究5.1延伸农产品产业链

  以农产品生产为依托,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开展经营托管、统防统治和专业化服务,提升农产品生产专业化水平和产出能力。以盒马鲜生、良品铺子、汇东、恒记匠心农坊、垄上行农产品合作联社为领头雁单位,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配送及电商化销售水平,建设综合性农产品产地批发交易市场,推进农产品生产与储运加工业的有机衔接。健全农产品营销体系,拓展互联网电商直销模式,加快生鲜农产品、特色乡村食品线下体验、网上直销相结合的农产品新零售模式,实现产品提升、品牌升级、渠道拓展。通过延伸农业产业链条,降低农产品营销成本,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5.2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推进乡村旅游精品化发展,持续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建设,结合特色产业、特色景观、特色农产品(菜肴)、美丽乡村等,培育一批具有一定品牌效应的乡村旅游目的地、精品线路。通过提升郁金香、醉美西湖、武汉花世界、秋之樱等园区,新建天域谷尚田园、莲花世界、蝴蝶谷等重点特色主题园区,不断完善园区研学体验功能,实现一产三产化融合发展,提升农业附加值,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农村资源化配置。

  5.3培育乡村新经济新业态

  (1)大力发展乡村共享经济。推进农副食品仓储物流设施、设备、技术、人才的共享共建,建设一批现代化共享仓储。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农房、土地资源等,建设一批集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农舍租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规模、精致化、综合性现代化共享农场。

  (2)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专业化市场化多元化服务组织,探索建立农经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和市场。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组织,推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支持服务组织为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农业经营性服务,定期发布市场信息,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发挥区农发投集团优势,开展以土地流转、全托管、半托管、定制订单式服务为主要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探索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的有效路径。

作者:李子旖(长江大学)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3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


上一篇:河北以绿为底色“入画”京津冀“长卷”
下一篇:图书馆“搬”到公交站!广州打造全国首个智慧交通阅读驿站体系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