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数字生活 > 正文

知识付费缘何“遇冷”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时间:2018-11-14
 知识付费是否“风光不再”?此前,有调查显示,随着用户在使用知识付费产品过程中对内容的辨别和筛选能力逐渐提高,在线知识付费产品的打开率和复购率都有所下降。相较于一两年前以前的知识付费热潮,消费者的兴趣似乎正在降温。

  从2016年开始,诸多互联网平台纷纷布局,进军知识付费领域。巨大的商机也吸引了许多创业者的参与。由于颠覆了靠吸引流量、构建庞大生态系统变现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投入成本低、产业链条短、变现直接,因而备受创业者的青睐。不过,经历一段时间的快速发展,知识付费的热潮也在逐渐降温。使用率的降低,正是最直接的反映。

  丰富、优质的内容,是知识付费之所以立足和成长的原因。通过付费阅读,满足用户在短时间内获取优质内容的个性化需求,让知识付费成为过去一段时间互联网的投资风口。不过,随着内容生产者蜂拥而至,各大平台内容的同质化趋势愈发明显。无论是主题、周期还是价格都差不多,让用户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很多内容生产者也因为分身乏术,难以持续性地提供优质内容。有的付费产品夸大营销、忽视质量,也给行业造成了不良影响。有的产品以夸张的标题吸引用户购买,内容却千篇一律、了无生趣,可一旦用户发现课程“注水”、不符合预期,却找不到退课、退款的渠道。

  知识付费遇冷,一方面是热潮褪去、大浪淘沙过后的正常现象;另一方面,随着竞争深入和消费理性的回归,消费者对内容的“挑剔”程度越来越高。这要求知识付费从业者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培育市场,以创新和积淀创造出高质量的稀缺产品。

  知识付费的关键在于“知识”,只有做好了“知识”,才有可能得到用户可持续的“付费”。对知识付费行业而言,深耕内容,做好细分、满足各类群体的用户需求,是避免“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必经之路。

  此外,知识付费市场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良性的生长环境。相关管理部门应重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杜绝抄袭、盗取原创内容的现象。对于知识付费平台的售前宣传、售后服务等机制,也应进一步完善。

上一篇:江西:互联网诊疗逐步进医保
下一篇:全球流媒体会员规模高速增长:头部公司迎来黄金时期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