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前进路淠河总干渠桥计算分析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 时间:2017-11-06
1 工程概述
1.1 工程概况
前进路淠河总干渠桥位于安徽省六安市东部新城,为城市主干道前进路跨越淠河总干渠的节点性工程,是东部片区进出核心区的重要门户。跨河主桥布置为90+120m独塔双索面斜拉桥,引桥采用30m先简后联装配式预应力砼小箱梁,桥梁全长457.88m,桥宽35.5m;主桥主梁采用双实肋断面结构,标准段实肋宽2.0m,肋高2.6m,每6.0m设一道横梁,顶板厚度0.3m;桥塔采用“剑梭形”空箱结构,截面为圆端型,根部外轮廓尺寸为6.0m×3.5m,中部最大截面处尺寸为8.0m×3.5m,顺桥向实体壁厚1.5m,横桥向壁厚为0.85m;主桥共布置18对拉索,扇形布置,塔上索间距2.0m,主梁标准索间距6.0m,如图1~图3所示:



图1 桥梁立面图

图2 桥塔截面图

图3 主桥横截面图
1.2 技术标准
桥梁位于道路直线段,桥面竖曲线半径为2000m。桥梁设计基准期为100年,设计安全等级为一级,重要性系数1.1;设计荷载标准为城-A级汽车荷载,城市主干道50km/h,人群荷载为3.0kN/㎡。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双向坡2.0%;人行道单坡1.5%坡向道路设计中心线;桥梁纵坡为主墩处2.45%,采用双向对称人字坡,变坡点对应于桥塔中心线。主梁横断面布置:4.25m(人非混行,含栏杆)+2.5m(分隔带)+22.0m(行车道,双向6车道)+2.5m(分隔带)+4.25m(人非混行,含栏杆)=35.5m。
2 有限元计算模型
根据本斜拉桥的特点,按照主桥悬浇施工顺序模拟主桥结构,两次调索,阶段采用零位移控制索力,成桥后调整终索力,计算结构施工及运营阶段最不利组合下内力、应力、位移、强度和刚度等。
全桥整体静力分析计算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 2013。主梁及桥塔模拟为梁单元,拉索采用桁架单元,采用只受压弹簧模拟施工过程中的满堂支架,梁塔墩采用固结方式,边交接墩采用顺桥向可滑动的竖向支座,结构计算模型如图4所示。模型中主要计算参数取值为:主梁采用C55混凝土,容重26kN/m³,E=3.55×104MPa;桥塔采用C50混凝土,容重26kN/m³,E=3.45×104MPa;桥面铺装沥青混凝土,容重24kN/m³,斜拉索拟采用环氧涂层钢绞线,标准强度为1860MPa,弹性模量195000MPa,容重按79.5kN/m³考虑(含防护套管材料重量)预应力管道摩擦系数:采用塑料波纹管u=0.16;管道偏差系数κ=0.0015。


图4 主桥结构离散图
3 结构静力分析
3.1 主梁结构分析
3.1.1 正截面抗裂验算
短期效应组合下,主梁边跨、主跨正应力最小值均不小于0,且在主跨处最大正应力为5.8MPa,主梁正截面抗裂验算满足规范要求。
3.1.2 斜截面抗裂验算
短期效应组合下,混凝土主梁最大主拉应力出现在边跨梁端、合拢段和主跨合拢段附近,最大主拉应力为0.276MPa<0.4ftk=1.096MPa,满足斜截面抗裂要求。
3.1.3 持久状况正应力验算
持久状况组合下,主梁最大压应力为16.55MPa,小于0.5fck=17.75MPa,满足规范要求。
3.1.4 主梁位移验算
主梁在活载作用(不计冲击力)下最大向下竖向位移为(6.16+1.82)=80mm<120000/500=240mm,满足规范要求。
3.1.5 主梁施工阶段验算
主梁各施工阶段上下缘均未出现拉应力,施工阶段最大压应力为18.35MPa<0.7f’ck=24.85MPa,满足规范要求。
3.2 斜拉索分析
拉索初张力的确定采用零位移法,即通过调整索力使拉索与主梁的连接点竖向位移为零。成桥索力合理,能够保证全桥线形和应力均满足设计和使用要求。
通过计算可知,运营状态下,拉索最大破断应力比为0.39<0.4,即斜拉索的安全系数大于2.5,满足规范要求。边跨、主跨拉索最大应力变化幅度为101.4MPa,符合规范的要求,如图5所示:

a)边跨拉索应力 

b)主跨拉索应力

图5 拉索应力变化幅度图


3.3 主塔分析
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主塔最大弯矩为53429kN/m,对应的轴力为163221kN;最小轴力126823.94kN,对应弯矩35174.56kN/m,满足规范要求。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塔柱截面上下缘均处于受压情况,未出现裂缝情况,满足规范要求。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长、短期效应组合下,桥塔顺桥向最大位移为13.3mm,处于合理的范围。
4 结构动力分析

基于Midas/Civil静力计算的空间模型,将恒载转换为质量,对结构的自振特性进行计算,结果见表1。篇幅所限,本文仅绘出前两阶阵型,如图6、图7所示。


表1 结构阵型参数表

模态顺序 频率(HZ) 周期(S) 阵型描述
1 0.501048 1.995818 一阶竖弯
2 0.564507 1.771459 一阶横弯
3 0.668517 1.495849 一阶反对称竖弯
4 0.957862 1.043992 二阶反对称竖弯
5 1.083825 0.922658 主跨一阶竖弯
6 1.190055 0.840297 二阶横弯


图6 一阶模态阵型图   图7 二阶模态阵型图
采用场地50年不同超越概率(10%、2%),地表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值(5%阻尼比)相关参数,如表2所示。对E1、E2地震作用下结构响应进行计算,E1荷载进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E2荷载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验算。根据计算模型分析,塔柱底截面横桥向受力较顺桥向更为不利,计算结果拟提取横桥向计算结果。

表2 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及反应谱(5%阻尼比)参数值

对于下塔柱,在E1作用下,塔柱顶横桥向裂缝宽度为0.120mm,小于规范限值0.2mm,在E2作用下,承载能力均满足受力要求;对于上塔柱,在E1作用下,塔柱底横桥向裂缝宽度为0.161mm,小于规范限值0.2mm,在E2作用下,承载能力均满足受力要求。
5 塔梁结合段局部分析
塔梁结合段受力复杂,容易发生受力破坏,以上建立的整体模型不能很好地模拟局部受力情况;为了掌握该桥塔梁结合段的应力分布规律,选取塔梁结合段,采用ABAQUS软件建立实体单元(C3D8R)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如图8所示)。实体单元模型中模拟了18.9m主梁、5.5m上塔柱、8m下塔柱。为减小计算规模,建立1/2对称模型,模型下塔柱底端施加固结约束,模型对称面施加对称约束。从Midas Civil整体模型中提组合力施加在与实体模型耦合的参考点上。


图8 塔梁结合段实体单元有限元模型图
分别计算塔梁结合段的纵、横桥向应力和主拉压应力,结果如图9~图12所示。


图9 塔梁结合段纵桥向应力图(单位:Pa) 图10 塔梁结合段横桥向应力图(单位:Pa)
由图9、图10可以看出,塔梁结合段纵桥向最大拉应力0.88MPa,最大压应力16.7MPa;横桥向最大拉应力4MPa,发生在标准横梁的底缘,由于本模型没有模拟横梁预应力,考虑横梁预应力后可以改善此应力状况。最大压应力7.6MPa。从有限元模型中提取一根横梁横桥向拉应力的合力为1722000N,按照预应力钢筋有效预存应力为1000MPa,每根横梁所需配置横向预应力钢筋1722㎜²,根据实际配束,横梁配束为4根22Φs15.2,其中底缘为两根通长束,对应两根面积为6116㎜²,能满足截面下缘受力配束需要。


图11 塔梁结合段主拉应力图(单位:Pa)图12 塔梁结合段主压应力图(单位:Pa)
由图11、图12可以看出,塔梁结合段最大主拉应力4.98MPa,发生在标准横梁下缘,由于本模型没有模拟横梁预应力,考虑主拉应力值较小,计入横梁预应力后能满足截面应力要求。桥塔下部底缘角隅处最大主压应力19.4MPa,满足规范中不大于0.6fck的要求。
6 结语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civil和ABAQUS对斜拉桥主梁、斜拉索、主塔、塔梁结合段的受力进行计算分析,可得出结论:(1)不同荷载组合下,桥梁结构的主梁、斜拉索、主塔的受力均满足强度要求,线形合理,满足规范要求,上、下塔柱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要求;(2)塔梁结合段纵横向应力和主拉压应力均能满足规范要求,结合段的受力复杂,施工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3)桥梁外形美观,受力合理,前支点挂篮,悬浇施工,结构上可作为同类桥梁的设计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多平,康炜.兰州市小西湖黄河大桥设计分析[J].兰州铁道学院学报,2012,(21).
[2]欧阳辉来.西康二线关庙大桥设计[J].铁道建筑,2014,(3).
[3]韩学敏,郭彬立,陈庆军.苏拉马都跨海大桥主桥静力计算分析[J].公路,2011,(2).
[4]张哲,万其柏.斜拉桥与刚构协作体系桥梁的静力特性研究[J].建筑结构学报,2008,(S1).

上一篇:铁路通信建设工程中光缆施工质量控制分析
下一篇:关于旧框架结构房屋结构计算和安全性分析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