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述
企业控制权的分配对企业的经营战略、企业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创始人控制的企业比利益优先的投资人更注重战略性经营。但现实中,只要企业公开股权融资,就有稀释创始人股权的危险,从而降低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权。所以,在企业股权融资过程中研究控制权的维护对企业创始人来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会影响企业日后的经营战略。
本文旨在研究阿里巴巴融资过程中控制权的维护策略。阿里巴巴在融资过程中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初期,马云因深知股权对控制权的决定性作用,所以有时通过限制融资规模,以保持阿里巴巴团队管理层股权的相对优势;随着阿里巴巴的不断扩张,股权优势的相对降低,阿里巴巴管理层通过股权企控制企业已不可能,这时需要用法律和制度上的创新(合伙人制度)屏蔽股权对控制权的影响,让管理层拥有经营决策主动权。
2 阿里巴巴股权融资过程与控制权的演变
阿里巴巴大致经历了五次融资和两次上市。在融资之前,1993年3月投入运作长达半年,而且会员数达到41000人,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品牌影响力。
2.1 第一轮融资
1999年10月,马云私募到第一笔天使投资500万美元,由高盛公司牵头联合美国、亚洲、欧洲一流的基金公司(如汇亚、银瑞达、新加坡科技发展基金)参与。与此同时,蔡崇信本人也作为投资者进入了公司董事会。
2.2 第二轮融资
2000年末,马云在东京和孙正义面谈,并结识为战略合作伙伴,以孙正义代表的软银融资了2000万美元。同时,加上富达、汇亚资金等共敲定了2500万美元。孙正义先生担任公司顾问,但软银不派任何董事,阿里巴巴管理团队仍为绝对控股。
2.3 第三轮融资
2003年5月,阿里巴巴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淘宝网的上线运行。在这之后,阿里巴巴于2004年2月以8200万美元完成了公司的第三轮融资。这次投资包括四家风险投资公司:软银、富达创业投资部、寰慧投资和TDF。其中,软银出资6000万美元。三轮融资过后,阿里巴巴的持股结构为:马云及其团队占47%、软银占20%、富达占18%、其他占15%。此次融资之后,阿里巴巴依然作为大股东,地位稳固。
2.4 第四轮融资
2005年8月,雅虎以10亿美元对阿里巴巴进行投资,并且赋予阿里巴巴品牌在中国无限期使用权。此次融资完成后,阿里巴巴的持股结构改变为:马云及管理团队31.70%、软银29.30%、雅虎39%。此次融资后,马云团队的控制权依然保持稳定的地位。
2.5 第五轮融资
2011~2012年,阿里巴巴从银湖、DST Global、云峰基金、中投、中信资本、
国开金融等融资20亿美元。此时阿里巴巴的持股结构为:马云及管理团队39.30%、、软银36.70%、雅虎24%。可见,稀释了所有股东的股权,然而马云及管理层在此次的上市使他的团队股权数得以强化。
3 阿里巴巴控制权的维护策略
马云作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所做的每一项决策都具有长远性,极具战略意义。同样,对于阿里巴巴的融资也是站在长远的角度,不仅实现了融资,而且使控制权把控在管理层的团队手中。探究其中的原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1 思想上
马云以“先人后钱,事先钱后,以我为主,战略至上”的战略思想指导融资活动。马云刚开始融资的时候,风投行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而阿里巴巴在那时正是一个刚起步的网络公司,必须借助资本的力量才能进一步发展。马云在此过程中成果卓著,他选择了和别人不一样的道路。
3.1.1 融资之前坚守“先人后钱,事先钱后”
“先人后钱”则是先拉起大旗招人聚人,然后再去找钱。具体的方式是马云用空头支票,用梦想加股权的方式让一些志同道合者选择了阿里巴巴,实现了没有钱也可以招人的目标。
“事先钱后”就是先做网站找钱,先做品牌再投资。因为“货真价实”是投资人最看重的,马云选择了以品牌做支撑作为融资的筹码,吸引了众多有眼光的投资者,真正让双方可以获益,体现了脑袋决定口袋的道理。
3.1.2 融资之后坚守“以我为主,战略至上”
“以我为主”就是创业者才是主人,阿里巴巴团队才是主人。具体表现为:(1)绝不出让控制权,马云对阿里巴巴的使命是在中国诞生的由中国人创造的世界性企业,所以不能由任何其他人控制。(2)主动挑选投资人。企业挑选风投更加看重钱背后的东西。比如马云挑选了孙正义,志同道合者在以后处理问题时才可以更加包容。
“战略至上”就是创办一家伟大公司比上市更重要。为了公司的长远利益,在合适的时机上市融资是一种战略;为了公司长远的利益,和有共识的投资者一起合作保证阿里团对内部具有充分的自由空间是一种战略。
马云坚守他的融资之道使他不仅为公司融资了巨额资金,也保护了自己的控制权。几次融资之后,阿里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3.2 行动上
马云在实际融资过程中,策略也是随不同的条件而变动的,从而使阿里巴巴管理层在任何时候都具有实际控制权,同时也可以让投资人获得可观的收益。
3.2.1 初创期
在阿里巴巴刚开始融资时,企业本身还没有很强的实力,当然融资规模也不会很大。但是,马云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融资,严格限制融资规模,企业融资的数额与企业的本身实力相符合。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是不会浪费融资数额,二是不会稀释太多股权,这样企业的控制权仍在管理层手中,企业处在一个优良的环境中发展。如刚开始时孙正义投资3000万美元,但马云担心股权会被稀释太多,最后只接受了2000万美元。
同时,在企业内部,马云个人的股权虽然在不断稀释,但是也没有动摇马云个人对企业的影响力,因为马云注重与小股东的关系。马云的联合战略将一些持股比例较小的股东捆绑在他的战车上,就是阿里巴巴的“4XO”阵容:CEO马云,CFO蔡崇信,CTO吴烔,COO关明生。2005年以后,虽然马云个人仅持有7%的股份,然而在外界眼中“马云团队”却持有47%的股份,马云又处在控股股东的位置上。
3.2.2 成熟期
在以后的融资过程中,阿里巴巴的融资规模越来越大,股权稀释当然也更加严重。但是阿里团队在新的背景条件下发明了“合伙人制度”,使阿里巴巴管理层能够驾驭新时代条件下的阿里巴巴集团。
阿里巴巴合伙人具体是指公司的营运者,业务的设建者,文化的传承者以及股东。合伙人制度则是通过公司的章程和相关协议,赋予合伙人提命董事会中大多数董事的权利,使合伙人具有远超出其持股比例的控制权。它的特点是控制权与持股比例不相关,即无视股权;在该制度下,合伙人可通过公司董事会掌握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外部股东无论持有多少股权均无法控制公司。
合伙人制度可以简单理解为:马云为了长久而有效地保证管理层的控制权,而赋予合伙人提命董事会中大多数董事的权利。它具有很多现实的优点,如长久而有效地保证管理层的控制权、降低管理层获取控制权的成本、有利于发挥人力资本作用、避免创始人独裁专利、利于公司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马云称这是“制度上的创新”,但是,合伙人制度真正执行是需要一定难度的,因为借助美国环境下的法律所创新的制度在具体运行上需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从而很容易造成决策的时滞性。但也有一种可能,复杂的运行也限制了融资能力。同时,马云也很有可能通过该制度逐渐树立企业的绝对控制力,造成一些人才的流失,如首席运营官李琪、阿里文化的塑造者关明生、淘宝网总裁孙彤宇,这也是这个制度对阿里造成的损失。所以,在制度运行上也会有一些不足,如合伙人条件不够明确、可能出现提名僵局、可能发生合伙人控制风险、普通股东的权利受到较大的限制。
在阿里巴巴以后的发展中会更加优化合伙人制度,以科学谨慎的态度处理好股权与控制权的问题,为阿里巴巴成为百年企业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与启示
马云在美国上市融资时曾说:“今天我们收到的融资绝对不是钱,是信任、更是责任,我们可以帮助成千上万的小商户创业,解决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越小越强大、越小越精神”。可见马云在创业融资过程中已经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所带领的阿里巴巴正在不断地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同时也为其他企业家带来了榜样作用。
第一,股权的维护是控制权维护的重要利器。只有股权上占优势的创始人,才能有更大的自主性。例如,马云严格控制融资规模、和小股东联盟的做法就是为了让管理层掌控股权优势。
第二,善于在制度上创新。就像在第五次融资时,马云利用美国的法律环境创造了合伙人制度,这种法律上的制约使马云完全掌控了董事会,突破了一般的公司治理结构。
第三,控制权的维护也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能让管理层或创始人权利过大,从而影响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一个优秀长存的企业是各类人才共同努力的结果。
本文的实践意义在于保护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防止投资人争夺控制权增加内耗,真正做到“永远不要让资本说话,让资本赚钱”。
(作者系河北农业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