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 时间:2017-11-29

就现阶段而言,城市化建设正处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但因此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困扰。作为环境污染中的众矢之的,噪声污染也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而相应的噪声监测技术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能够有效改善环境污染,并提高噪声污染的监测结果质量。要科学准确的数据资料,有必要分析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对策。

1 环境噪声污染简介

按照相应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所谓环境噪声污染就是指在日常的生活环境中有关的噪声排放量超出国家规定的噪声分贝排放指标,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噪声污染最显著的特征是发声即止、声源分布范围较广、有一定的局限性。

通常情况下,噪声污染会给人们的心理及生理造成创伤,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噪声污染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比如相应的作息和睡眠等。在噪声环境下,人们通常情况下无法拥有良好的睡眠环境,不能有效消除疲劳,影响第二天的工作效率。

2)噪声会使心血管疾病的患病数量增多,损伤听觉器官及视觉器官,严重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出现紊乱、内分泌混、相应的精神障碍等。经常生活在噪声环境中的人情绪一般都不稳定,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容易发怒、急躁,比较严重的还会精神错乱。噪声还会降低胃酸,导致胃的运动功能下降,进而引发相关的食欲不振等。噪声的长期存在会给人的神经造成很大的困扰,还会经常发生心烦意乱的现象,晚上总是迟迟无法入眠,白天则常发生头晕手脚酸痛无力等情况,导致人们无法平静的生活。噪声还会造成人体血压发生持续升高或者持续下降,甚至心率不齐,引发心脏病。噪声若是过于严重还会导致人的分泌机能失调,对儿童的成长造成严重阻碍。

2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没有选择适合的仪器设备

在对噪声进行监测的过程中,监测工作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没有对设备仪器进行审核检验,导致使用的仪器设备没有经过精确的校验便投入使用,很多仪器设备的参数都呈现错乱现象,导致现场的监测设施无法满足相关的监测需要,从而造成得出的数据资料杂乱无章,缺乏相应的精确度,导致有关的监测设备失去评估噪声的根本依据。特别是现在很多监测人员为了自己轻松,通常情况下都会选择携带比较轻便的仪器设备,这就导致无法确保监测数据资料的精准度,进而导致噪声监测不严谨。

2.2 没有正确选择监测地点

为降低工作的难度,通常情况下监测人员挑选的监测地点除距离较近以外,还不符合监测规定,并且采用的检验方法没有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来设定,这样就造成监测得出的数据资料和预想的相差过大,不具备准确度和真实性,无法有效反映监测地点的噪声污染情况。

2.3 没有选择合适的监测位置

噪声的传递通常都是陆陆续续的,不具备相应的连贯性,并且在传递的过程中还会因为众多原因出现反射或者是折射情况,相关的监测地点不能只局限于同一个地方。所以,应该在多个不同的地点实施监测,将相应的监测结果进行系统有效的分解,才能得到理想的数据结果。

2.4 对监测产生的误差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进行监测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监测结果发生误差都是比较正常的,但是监测人员应该竭尽所能将误差缩小在相应范围内,这样才能确保监测得出的数据具有一定科学性和可靠性。比如,针对大自然自身制造的噪声应该尽量避免,这就需要相关监测人员在选择监测场地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另外,周边人群发出的干扰性噪声也应该避免,在准备监测时应该首先将周边的群众疏散,然后再开展测量工作。

2.5 没有专业的噪声监测人员

就目前情况来说,相应的环境监测系统内部专业的声学人才比较稀缺,特别是近几年,地方政府对噪声污染并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很多实施噪声污染监测的工作人员都已经退休或者是转业,或者被分配到更重要的工作岗位开展噪声监测工作,前来进行交接的新人大多都不是声学方面的专业人才,没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或者专业水平,又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就造成环境监测系统内部专业人才呈现严重亏空的局面。在进行噪声监测的时候,特别是进行相应的噪声纷争的过程中,很多监测站的业务水平无法和实际的工作需求相持平。

2.6 监测数据缺乏代表性

我国每年实施环境噪声监测的次数分布如下:我国每年的道路交通噪声监测通常情况下都会保持在一次左右,其中有46个国家或者地区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区域性的环境噪声监测,其他相应的噪声则是每隔5年监测一次,功能区噪声则是每个季度监测一次。但相应的噪声污染通常情况下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我国的北方噪声较大的主要都是因为风沙比较肆虐,而南方则是因为旅游的人数比较多;尤其是夏天人们都喜欢组织户外活动,人的喧哗声加上夏季特有的鸟兽虫鱼的叫声,就造成声源极为嘈杂,而北方冬季的噪声源通常都是因为添置相应的采暖设备导致的。噪声污染的程度由于季节的变化也发生很大的差异,因此每年监测一次噪声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因为设备过于落后并且缺乏声源方面的专业人才,无法增加监测次数。所以,只能将全部城市监测噪声的时间段进行统一,噪声城市之间环境噪声监测的数据通常都没有很强的可比性。

3 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得出改进措施

3.1 及时更新监测仪器

若是长期不进行仪器设备革新,就会给相应的监测工作造成很多的不便及困难,并且无法有效增强环境噪声的监测品质。就现阶段的情况来说,采用噪声自主监测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此种监测方法最显著的优势就是能够进行全天性监测,除此之外还可以监测到其他相关的声源,并且监测到的数据更为全面精准地将信息传递给监测人员,为环境噪声的监测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3.2 确保监测地点符合监测标准

只有选择的监测现场所有条件都满足相应的监测规则,才能从根本上确保所开展的监测工作达到相应的效果,这是对噪声监测技能进行改善的重要条件。针对在室内开展的环境噪声监测工作,应该将室内属于监测范围以内的其他能够造成干扰的声源阻隔或者关闭。若是在室外开展监测工作就应该确保风速处于5m/s范围内,并且在开展室外监测工作的时候应选择没有风雨雷电的天气。在进行施工环境中的噪声监测时,不但要确保监测现场的各种施工设备正常流转,还要对现场的背景噪声实施精准的监测。

3.3 保证监测时间和方法达到监测要求

在开展监测工作的过程中,应该将相应的监测现场和测量时间段监管到位,这样才能有效的改善环境噪声监测技能,进而更好的增强环境噪声的监测品质。通常情况下,在对生活噪声进行监测的过程中,主要的监测对象有相应的昼间效声级和夜间效声级两种。而相对的数据声环境功能区噪声的监控就是要确保全天对该环境相关的昼间等效声级、夜间等效声级、每小时等效声级进行实时监测和反馈。在实施监测时,应采用规范合理的监测方法及手段,对产生的噪声源应该进行重点监控,对其他地方的噪声源则可以先放置在一旁,要从根本上将重点监控及合理分工等真正落实到位,还应该将白天和夜间的车流密度和车流的运营密度在某个时间段内的等效声级进行严格监控。

3.4 积极培养噪声监测队伍

环境噪声系统监测内部缺少专业声源人才的现象比较严重,相关的噪声环境监测站点之间应该配备定量的声源方面的专业人才,让相应岗位的监测人员保持稳定。噪声监测站应该对相应的人员进行培训,这样工作人员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升,监测人员在工作中才有更足的底气。相应的噪声监测站应该慢慢创建自己的监测噪声人才数据库,要较大程度确保有稳定的监测噪声团队,这样才能将监测人才的重要作用发挥出来。

3.5 提升监测噪声数据品质

在通常情况下,行政部门的干预及城管部门的干预都会对监测数据品质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以前到现在噪声环境的监测数据的科学性都对很多的工作人员造成严重的困扰,导致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严重下降。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监管,对品质控制系统进行有效的完善。工作人员应该科学规范的开展监测工作,较好地将相应的历史数据资料保留下来,为将来开展噪声监测工作做好铺垫。

4 结语

现阶段,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相应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困扰。开展环境噪声监测的目的是真实有效地了解生活噪声污染程度,提出科学规范的改善方案,为人们创造更为优质的生活环境。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噪声污染监测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仍然残留诸多的问题,应该对工作环境进行相应总结归纳,并据此探索出有效的解决措施。本文分析了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来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希望能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较好的参考数据。

参考文献

[1]赵智博.渭南市环境噪声监测技术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2023).

[2]张岩.环境噪声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科技风, 20141919).

[3]李燊.浅析当前噪声污染情况及环境噪声监测问题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42329).

[4]邓家文.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系统改进[J].才智,20111812).

[5]于晓惠.我国环境噪声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系统改进[J].环球人文地理,20151214).

[6]马旭.浅谈当前噪声污染情况及环境噪声监测问题及对策[J].农家科技,2015122).

[7]何军,刘德琴.环境噪声监测新规范执行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讨[J].环境研究与监测,2016241).

[8]李德文,李秀芹,郭柏权.关于城市环境噪声监测系统技术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419).

(作者供职于揭西县环境监测站)

上一篇:浅谈机器人在电解铝铸造生产中的应用
下一篇:阿里巴巴融资过程中控制权的维护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