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与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人类的生产生态观不断拓展。从纵向的角度来看,人类的生态文明观经历了早期的朴素生产生态观、传统生产生态观、循环生产生态观、创新生产生态观;从横向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等同等重要。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已经成为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
1 智慧生态城市为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
当前,我国已经着手主体功能区的规划与建设工作。依托于高速发展的科技,智慧生态城市将成为主要的现代城市类型,为现代生态文明最重要的载体,其将发挥着科技耦合创新、生态与生产协调发展的功能。未来的城市应为智慧生态城市,该方面的建设标准将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重要参数。智慧生态城市不仅是零排放的低碳城市,更融合了许多先进技术,其内部将建立更多的新产业与新生活,将城市建设与低碳经济充分融合起来。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有必要引入循环技术,积极推动节能技术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借助技术、制度、产业与能源等方面的创新,而有效降低石油、煤炭等能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构建起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城市中发展低碳经济包括两方面:一是低碳生产,二是低碳消费,其最终目的在于创建科学的能源生态体系。在规划智慧生态城市时,涉及建设生态功能区、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绿色交通、建筑环保节能等。依托于“云物大智”,智慧城市得以构建。“云物大智”具体包括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功能与大数据等技术,借助云资源体系、云计算管理中心、云服务实体等构建起整体性的城市信息结构,融合物联网技术,使得城市空间得到充分运用,实现数字化、集约化、信息化等。智慧城市,也被人们称为云城市,其将大型服务设施设定为核心,围绕此而构建起各种功能的建筑,如住宅区、办公区、产业区等,使得居民能够快速获取公共社区服务。在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下,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公用事业等都能够实现智慧的分析与集成,从而对政府的各项职能进行补充。
在城市化全面推进的过程中,我国应做好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引入现代科技而有效地配置城市内的各项资源,实现零排放城市、智慧城市与云城市等。对于我国城市而言,其发展之路在于技术创新与产业创新,凭借创新的力量而将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与能源技术等融为一体,构建起智慧生态城市。
2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经济、文化与社会等多方面的转型相互交融,传统思想观念严重制约了技术与产业创新。现阶段,我国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出现了多种问题,资源紧张、环境污染等都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消费方面,当前国内资源难以满足高消耗、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发展。在环境方面,我国已有400多个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水状况,荒漠化面积高达27.9%,有4亿人口的耕地正在遭受荒漠化的侵蚀,还有3.6亿农民的饮水达不到引用标准。2011年,我国共有652.1亿吨废水排放量,260.4万吨氨氮排放量。在工业方面,能源与资源等方面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传统工业的发展,加之相关法律不健全,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各地政府在治理的过程中呈现出割据状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效率非常低。在城市方面,交通拥堵、环境恶化、发开杂乱无章等状况都非常严重,导致公共设施供应不足,且使用效率低下。所以,基于我国生态环境现状,有必要着手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各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必要深入分析我国农村发展模式、国家法制、工业发展模式,总结不足之处并加以调整,为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
2.1 传统工业发展模式影响智慧生态城市发展
在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下,人们将资源与环境视为能够被免费运用的物品,使得成本外化现象非常严重,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生成能源与环境危机。当前,我国能源及污染输入的重要路径为国际贸易,在国际贸易内超过一半的产品为高污染与高耗能的产品。获取更多的产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之一,这导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平衡被打破,持续增加的产量需求与环境与能源方面的限制呈现出矛盾。尽管物质财富的增多能够带来一定的幸福增长,却导致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失衡,出现严重的文明危机。很多人都误认为科技能够解决当前的一切问题,对科技盲目自信,使得人类陷入到恶性循环中。所以,一方面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持续提升,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另一方面却出现严重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很多人都意识到,提升物质生活水平是有必要的,然而必须同时重视精神生活;提高科技生产力是有必要的,但是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人类不应该无休止地从大自然索取,而必须维护好生态平衡。人类应加强创新,引入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2.2 政府职能缺失影响智慧生态城市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积极构建起科学的制度框架,引入循环性的经济激励机制,促使外部效益实现内化。应构建起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生态系统,积极治理好当前已经被污染的环境,并从根本入手,从源头上创造出优质的生态环境。政府不仅要承担起市场方面的责任,还应承担起自然方面的责任,还应从经济的整体发展状况入手,构建起新型区域划分体系,使环境利益分配具有公平性。政府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时,应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构建起生态性政府,做好生态立法及规划工作,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政府的核心职能;进一步推动政府部门改革,建设创新型政府,借助科技创新而使得生态文明得到有效的发展;在生态治理方面加大创新,产生整合效应;构建起完善的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落实生态问责机制,并持续改良政府生态治理模式。针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有必要从耦合型生态文明本质出发,综合我国的现实状况,借助现代科技,大力发展智慧生态城市。
3 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建议
我国应从现实状况入手,制定科学的城市发展路线,合理设定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与禁止开发区等,从主体功能入手,有针对性地解决各地区的实际问题,从整体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智慧生态城市是城市与生态文明的高度融合,是借助新技术与新产业的生态文明承载体。所以,在规划与建设智慧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应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目标与原则等融合进来,制定智慧生态城市的基础框架,为未来的城市发展提供依据。
3.1 从“三元互动”入手,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做好农业人口转移工作
大量事实表明,农业人口专业转移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日本在经济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农业人口数量减少了65%,美国在经济快速崛起的过程中,农业人口数量减少了72%。因此,有必要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实行“三元互动”而有效地解决当前生态文明减少中的问题。三元为培训园、安居园与创业园。在安居园中,农民的土地被有效地集中起来,实行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在培训园中,摆脱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能够获得各种就业技能培训,从而真正地实现农民身份的转变,更好地融入到城市中。在创业园中,农民创业获得必要的支持,成为了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在这种模式下,人口能够被集中起来,农业能够实现集约化发展。这一过程中,可以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合进来,在城市化建设中,大力发展智慧生态城市,引导人们拥有新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2 引入TOD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的升级
针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高度社会隔离、低密度蔓延等问题,有必要引入TOD发展模式。在TOD发展模式下,城市居民的交通出行将较以往要便利很多。智慧生态城市内应设置核心商业区、公共开发空间、办公区、住宅区等,在城市交通干道的连接喜爱,其组建成有机的城市综合体。在引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过程中,城市正面临着一系列改革,其正向着耦合型的生态文明转变。在现代城市经营中,TOD模式成为了新的理念目标,智慧生态城市呈现出新的特点:各项公共开发更加紧凑;住宅、商业、公园、办公楼等都建筑都被纳入公交站点范围中;街道网络全面覆盖,能够满足人们的步行需要;住房的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的需求,住房价格与密度更加合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构建起高水准的公共空间,使得公共空间为改善居民的邻里关系而服务;在居民区内设置更多的公共活动空间,满足人们交往的需要;构建起绿色产业、绿色建筑、绿色环境,并倡导人们拥有绿色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3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零排放
现代生态文明为一个耦合度非常高的复杂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国际标准入手,还应从我国的现实状况入手,不但应拥有先进的理念,该应引入各项可行性极高的措施,在多方协助下,实现构建目标。“三元互动”与TOP模式都为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路线,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量排放,将生态文明与城市建设高度融合起来,转变居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生产方式与价值理念等。
3.4 做好“九通一平”等基础建设工作,有效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能力
一直以来,“九通一平”都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所谓“一平”指的是地貌方面的平整;所谓“九通”则具体包括市政道路、污水、雨水、自来水、电力、天然气、电信、热力、有线电视管线等的接通。在当前城市化建设中,以往的“九通一平”已经无法满足智慧生态城市的建设需要,当前推出了新的“九通一平”。所谓“一平”指的是新经济平台,这一平台由现代工业、高效政府、金融市场、社区环境、配套产业所组建的共同体,与城市的竞争能力密切相关;所谓“九通”则具体包括物流、资金、信息、市场、法规、技术、服务、配套、人才这九个方面。
4 结语
在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过程中,首要做的是准确把握好现代生态文明的本质,做好智慧生态城市的规划与建设工作。在当前智慧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最大的阻力来自于传统工业发展模式与政府职能缺失。针对此,我国有必要从“三元互动”入手,积极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做好农业人口转移工作,引入TOD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功能布局的升级,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的零排放,并做好“九通一平”等基础建设工作,从而实现智慧生态城市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劲桦,吴维.探析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J].科技风,2017,(18).
[2]窦宝仓,郭雯.智慧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基本理论探讨[J].住宅与房地产,2017,(24).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城南新区管理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