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新兴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 时间:2017-12-27

1 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人才队伍建设是提升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作为新兴产业最重要的资源,人是战略的贡献者,在新兴产业发展、生产、营销等经营管理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人才是新兴产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打造一支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人才队伍,对于提高新兴产业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人才队伍建设的内涵

以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工作目标,通过科学划分分层分类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差异化评价体系、统筹设计员工多维发展通道、倾力打造员工职业生涯档案、创新“全面+动态”人才培训模式、健全人才培养激励考评机制等一系列工作,为员工成长成才开辟更加顺畅有序的通道,有力促进人才队伍的形成,达到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效益、助推新兴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方法

3.1 科学区分人才队伍

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据员工岗位类型、能力差异、经验水平、综合考评以及个人意愿等因素,将人才队伍在形式上划分成错落有致的人才队伍,当现在的人才正在发挥作用时,未雨绸缪地培养该批人才的接班人,进而建立起新兴产业特有的人才储备库。

按照管理、技术、技能、服务等岗位分类方式将人才分区,进而在每一岗位大类中将人才能力等级划分为基础、熟练、提升三个阶段。其中,基础阶段培养一批能基本胜任基层岗位工作要求的初级技术人才;熟练阶段锻炼出一批理论水平较高、技术能力较强的中级人才;提升阶段甄选一批行业领军、管理出众的高级人才,包括专家人才以及管理人才后备。统筹规划人才队伍,优化整合人力资源,建立起横向岗位分类、纵向能力递进的人才队伍,加快实现人才战略。

3.2 建立人才差异化评价体系

推行差异化评价标准体系,统筹考虑员工岗位类别和岗位任职标准的差异,充分认识员工的个体差异特性。依据能力素质构成,将岗位胜任能力分为显性能力素质和隐性能力素质两个方面。对于管理、技术、技能、服务等四类人员显性能力素质采用赋值计分度量法,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采集学历、技能等级、专业技术资格、工作经验、年龄、执业资格等信息,结合人才当量密度计分规则,进行量化赋分。隐性能力素质则与员工绩效挂钩,从员工的年度绩效结果中体现。

员工岗位胜任能力评分采用百分制。首先,针对不同类别的人才,通过累计计算各类量化后的指标分数,得出一个综合成绩。其次,根据得出的成绩将同一类人才又划分为三个等级:不胜任、基本胜任、胜任。针对不胜任的员工制定三年提升计划,对基本胜任和胜任的员工加强培训,全力提升人才的综合能力,丰富内部人力资源储量。

3.3 统筹设计员工多维发展通道

根据分类、分级、分梯次的指导思想,为员工建立起职业发展多维通道。新进员工从普通班员,经过班组初级岗、中级岗、高级岗的提升,新兴产业可根据其能力素质、专业特长、性格特质等进行综合研判,设计不同的通道,实现多维发展。一是职务通道,实施从班组长、管理(技术)专责到后备干部,再到中层干部的培养,形成分层、递进的干部梯队;二是人才通道,实施从基层单位人才到新兴产业级人才的培养,建立起分层分类专家人才队伍。这两个通道功能互补、并行畅通,为人才队伍的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3.4 倾力打造员工职业生涯档案

以多元化员工评价为基准,以创新“量化积分+积累经验+综合评价”的建档方式为落脚点,多途径收集青年员工信息,包括隐性能力、显性能力、项目经历和综合评价等。职业生涯成长档案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员工个人信息和隐私,应建立标准档案格式,设置专门的存储设备和区域,统一保管资料。档案建立做到“边发生边记录,边记录变反思,边反思边成长”,自新员工入职起,建立档案文件夹,填入学历、学位、资格证等基本信息。新员工入职培训期间依次记录其集中培训、轮岗实习、转正答辩的成绩,用于基础阶段的考评。随着青年员工的成长,把员工获得的专业技术资格、职业资格、成果成绩等纳入档案信息中,实时反映青年员工的成长成才轨迹。定期进行领导评价和个人自评,及时将评价结果纳入档案。成长档案的建立实现青年员工成才之路的可视化、痕迹化,帮助新兴产业更加便捷地掌握员工成长情况。

3.5 创新“全面+动态”人才培训模式

建立“全面+动态”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创新意识、高素质能力的青年员工为主线,采取全过程、全覆盖、多维度的人才培养方式,打造员工从融入新兴产业、胜任工作到成为业务骨干的完整培育链条。保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确保人才培养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避免出现脱节断层的现象,保持职业规划测评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连贯性、可持续性和一致性。将人才培养划分为不同阶段,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与阶段相符的动态培养管理模式,全面覆盖各专业、各领域、各环节,对青年员工实施分层分梯次地培养。

在基础阶段,关爱员工角色转换,引导各类职业规划。通过多途径开展入职培训、“1对1”师徒培养等,为各基层岗位输送一大批爱岗敬业、勤思好学、目标明确的初级技术人才。在熟练阶段,锻炼员工独当一面,培养专业岗位行家里手。通过分类分层能力培训、鼓励员工自由选择培训课程、搭建以精益管理为引领的创新平台、组织以创先争优为目标的竞赛调考等方式,锻炼出一批理论水平高超、技术能力熟练、善于思考、敢于创新的青年骨干力量。在提升阶段,优化员工业务能力,扩充人才队伍储备库。通过举办青年骨干员工培训班、双向选择竞聘上岗、挂岗锻炼交流培养、青年导师培养等方式,锻造一批具备班组长、业务专责岗位能力与水平的优秀人才,通过进一步通道选择和深度培养,甄选一批技术理论水平超前、行业领军型的技术人才后备,以及一批熟悉业务流程、善于沟通交流、组织领导能力出众的管理人才后备。

3.6 健全人才培养激励考评机制

针对管理、技术、技能、服务四大类工作岗位和人才成长的基础、熟练、提升三个阶段,建立起分阶段的复合多维激励考评机制。在基础阶段,根据员工在入职阶段参与的集中培训、轮岗实习、转正考试,对新员工做出综合评定;在提升阶段,强调员工职业水平的提升和管理能力的发掘,将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作为主要考评内容,通过组织专业考试、竞聘演讲、部门面试,为青年人才提供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在熟练阶段,着力选拔高级人才,采用专家调研、无领导小组讨论、领导会审的方式,对高级人才进行全面考量。

4 结语

人才队伍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大力提升了员工的成才意识,及时引导员工开展职业规划,使其结合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帮助员工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成才通道,有力促进新兴产业人才队伍的形成,为新兴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支撑。

 

(作者肖志高系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高级工程师)

上一篇:基于“冲突解脱”的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负荷分析
下一篇:微电子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