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3年是科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和维萨留斯的《人体的构造》同于此年出版。德国著名诗人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哥白尼学说撼动人类意识之深,自古以来无一种创见、无一种发明可与伦比。当大地是球形被哥伦布证实以后不久,地球为宇宙主宰的尊号也被剥夺了。自古以来没有这样天翻地覆的把人类意识倒转过来的。如果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无数古人相信的事物将成为一场空了。谁还相信伊甸的乐园、赞美诗的歌颂、宗教的故事呢!”由此可见哥白尼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在科学思想史上,达尔文进化论是继哥白尼革命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它站在“神创论”的对立面,把人类的视角从仰视天空拉回到地面。最早的时候,人们认为物种是永恒的和固定不变的,从古代经由中世纪到17世纪都是如此。但是到了启蒙时代,人类的观念发生了转变,进化论的观点流行起来。从1759年沃尔夫出版《发生论》到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随着科学的进步,技术的成熟,物种进化论经过一个世纪的漫长发展,已日臻完善。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这些观点。“不能汲取三千年历史经验的人没有未来可言”,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达尔文进化论,探索人类起源的奥秘,改变我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
1 进化论的来历
“进化”二字最早是译为“展开”,比如把卷轴展开(铺展开来),是从拉丁文引进而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它的含义慢慢成熟,到了19世纪,进化已被定义为是一切物质的发展规律。
关于生物进化的重要著作,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物种起源》的全称是《物种起源——通过自然选择的方式或者是生存斗争中优势物种得到保留的方式》。该书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实际上进化论的概念第一次被提出要追溯到1809年。当时法国的拉马克出版了《动物哲学》,首次使用了“进化论”一词。拉马克指出动物学研究不能局限在分类学的范围内,而应当研究动物能力的起源、动物生存的原因以及动物的进化。分类是人自以为是的分法,生物界本身并没有这种形式的划分,也不能只采用分析的方法。这就好比哥伦布航海,不打破传统,永远不知道世界是相连的。自然这一词本身就包含了“生长”的意思,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进行着连续的循环的变异。生物同样在自然界的大环境中不断变化,物种的稳定性只是人类的一种错觉,因此我们不能坐井观天,要有整体大局观。生物进化论的观点很像科学技术哲学,都是以宏观的、整体的认识把握自然界与科学技术的问题。在生物学领域,从1759年沃尔夫出版《发生论》到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物种进化论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直至今日,这一观点已被全人类普遍接受。
2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内容
人是宇宙中的最复杂的存在。在历史上,一些学者曾把人看作是一种一般的动物。柏拉图说,人是没有羽毛的两足动物;尼采说,人不过是一群野兽;达尔文说,人只不过是一种知道爱别人的动物……这些看法都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的本质。总而言之,无论人类的历史有多悠久,无论人类的文明进步到什么程度,人总是人,人总有物质性、动物性,总是一种动物。人来自动物,就整个人类而言,人来自猿。但是人又不是一般的动物,而是具有理性和德性(智慧和道德)的动物。猿进化为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猿脑进化为人脑的过程。有了人脑,这世界就出现了不同于物质的另一种东西——意识、思维和精神。至此,人既能认识世界,又能改造世界、保护世界和创造世界。人的价值就是通过精神层面体现的,所谓“三观”,也是惟人类所有的。
人类起源问题,恩格斯的解读是需要创造人的器官。“需要”是人类起源的出发点,因为它是劳动的起因。劳动创造了人,人是劳动的产物。人是从哪儿来的?生物进化论告诉我们,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来的,人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核心概念。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看“动物世界”会产生一种“竞争残酷”的共鸣:狮子追逐羚羊、老虎咬死麋鹿……都是自然界优胜劣汰的选择结果。从达尔文的理论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的重要性。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不仅仅是生物进化的一种模式,而且也是自然进化的一种普遍模式。例如变色龙能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幻自身的颜色;非洲草原上的雄师与大环境颜色一致等等,都可以说明自然与生物是一种双向选择的过程,可谓是互利共赢。系统自身具有选择的机制,能保留优等的进化原料,淘汰劣等的进化原料。这种选择是在必然性因素与偶然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以进化的过程,就是不断选择,不断优胜劣汰的过程。竞争是选择实现的保证。达尔文认为生物的生存斗争是实现自然选择的基本手段。自然选择所选出的有利变异可以不断积累,最终导致新种形成。进化的系统不仅可以一直“择优录取”,而且可以积累“优胜基因”,并能使这些被选择出来的进化原料不断优化。因此,没有选择就没有进化。自然界演化的两个主要方向是进化和退化,同退化相比,进化是更为基本的方向。说到退化,我们很容易想起恐龙以及消失在这个星球被淘汰掉的物种。这是自然的选择。所以说选择不仅仅是达尔文进化论和系统科学的基本概念,也应当是自然观的基本概念。当自然界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时,随着时间的演变,进化就出现了。
3 进化论的社会反映
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进化论以后,引发了全民轰动。早期人们都表示无法接受“人类是由猿类进化而来”这一观点。达尔文进化论之所以让大家群起而攻之,主要原因是进化论思想站在了“上帝创世说”的对立面,彻底推翻了“神创论”的观点。但是当时的人们思想还不够开放,仍然被神学宗教的观念束缚着,甚至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博物学家、科学家等都对进化论持反对意见,更别提普通大众了。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当时遭受到了巨大的阻力,迟迟得不到认可。
很有意思的是,时至今日,仍然存在反对达尔文观点的重要且流行的看法。最有名的案例当属生物进化论与“神创论”之间的较量。据说在欧洲某所学校,基督教要求开设关于“上帝创世说”的学科,宣扬“神创论”,但是这一提议被否决了。之后基督教会提出,如果“神创论”是错的,那么生物进化论也未必正确,同样不能开设这门生物课程。基督教会之所以底气十足地说这番话,是因为它站在科学的角度上分析:没有人能证明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但是同样人们也无法反驳世界上不存在造物主;同样的,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么试问,何为适者?我们都知道科学是需要验证的,实践出真知。然而我们现在不可能将几十个猿类扔进我们创造出的一个“世界”里,看看它们是否能进化成人类,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无法证实真伪。因此不管是进化论还是神创论,都是不可证伪的,不是科学的论述。存活了成千上万年的物种也可能会灭绝,世世代代采用的理论也可能最终被反驳。没有永久的合理性。
4 达尔文进化论在科学发展中的应用及影响
4.1 科学技术的发展概述
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兴起,到了16世纪,文艺复兴在全欧洲盛行。它解放了人类的思想,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的革命;1492年哥伦布航海,打破了地圆说,将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使人类固有的传统观念得以改变;16世纪的哥白尼革命动摇了“上帝创世说”的根基;17世纪牛顿力学为人们建立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18世纪工业革命的出现和达尔文进化论的提出,彻底将上帝从神坛上拉回地面……这些事实都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早期的西方哲学家也好,科学家也好,一味地“仰望星空以至于摔在泥坑里”,都不注重科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这显然是不够的。现在是科学的时代,科学的对象是自然界,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成果;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方法。西方早期科学家单纯注重对自然的研究,忽略了人类自身的科学发展。唯有将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相结合,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4.2 进化论思想的意义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加深了人类对“科学”二字的理解,它从科学的角度阐释了进步的观念,为人类的进步发展提供了科学基础的前提。达尔文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人类做出的贡献是史无前例的,尽管他并非提出进化论的第一人,但是他的进化论将生物学与科学技术哲学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他将人类从天上拉回了人间,使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己。的确,人类与其他物种的差别只不过是程度(高级和低级)的差别,而非质的区别。达尔文进化论使“人类中心论”“上帝创世说”都成为过去时。
由此可见,达尔文进化论不是基于他自己的想象,而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把进化论用科学验证的形式呈现出来。达尔文进化论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类自身,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既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性,也遵循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达尔文从生物物种之间、生物体之间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来建构以自然选择为核心的进化论。可谓从根本上动摇了物种不变论的理论基础。将自然与科学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从本质上改变了我们对地球生命现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布鲁斯•N•沃勒.思考哲学基本问题[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
[2]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
[3]程倩春.论达尔文进化论的生态思想及其意义[J].学术交流,2011,(11).
[4]王秋安.自然进化论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9).
[5]麻海山.达尔文进化论对人类发展观念的深刻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4,(1).
[6]王晓姝.设计论和进化论之争的哲学分析和科学检验[D].昆明:云南大学,2010.
[7]王秋安.英国对达尔文进化论的社会反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2,(2).
(作者系云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哲学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