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构建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厂管理智能化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 时间:2018-03-0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污染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了生态平衡。为了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近年来全国污水处理厂建设数量大幅度增加,建设、管理模式多样化。一些水务集团和环保公司,在国家政策向环境保护行业倾斜中迅速壮大,以TOT、BOT或PPP方式承接了一些城镇污水处理厂及工业污水处理厂,所辖的不同模式的污水处理厂遍布相关省市,逐步向规模化、多元化、集团化方向发展。随着环保行业的竞争加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愈加短缺,分布于各地的污水处理厂的信息传递和管理受到时空的限制,造成信息反馈不及时和监管缺失。不改变这种分散式管理方式,不但管理成本较大,而且监控和管理不及时,势必造成一些管理弊端,企业难以实现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制约水务公司竞争优势提升,影响其快速发展和行业地位的巩固。因此,加强水务集团化管理,构建相应的水务综合运营控制系统,提高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现代化水平十分必要。

1 建立水务综合运营管理控制系统的可行性及其作用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软件技术不断进步和成熟,为信息传输平台的建立提供了条件。污水处理厂运营的各种数据(包括现场采集图像)通过网络归集于统一监控平台,是集团化水务运营管理的便捷手段,避免人工汇集和远程管理不便等因素造成失误的发生,使运营管理朝着专业化、实时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建立集团式水务综合运营管理系统,对于加强污水处理厂监控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建立集团式水务综合运营管理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实现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运营监控平台掌控运营信息、实时了解各污水处理厂运营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加强组织控制管理、便于技术人员优化管理方案的实施,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减少出水不达标风险的产生,有效地的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2)建立集团式水务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可以解决分散管理难度大,及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减少人员管理成本,做到以最少的人力投入获得及时、有效的管理效果,达到减员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建立集团式水务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可促进企业水务管理规范化、精细化、运行标化、科学化,利于打造自己的管理品牌,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促进水务事业健康发展。

2 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建设要点

2.1 综合运营管理控制系统建立,要根据企业管理目标,统筹规划、全面感知,逐步推进,以保证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平稳过渡

1)综合运营管理控制系统建立前,要全面掌控现有污水处理厂工艺要求和设施品牌、参数,并综合国内污水处理常用设备及工艺情况,污水处理厂提标和企业现代化管理发展需要,制定技术上可行、管理层次清晰,符合企业实际的水务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实施方案。该方案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污水处理厂自控系统和组态软件的情况下,实现系统数据采集与监控管理,保证了污水处理厂生产运行的稳定性与连续性。

2)实施方案编制要立足保证所辖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污水达到国家标准这一最重要的工作进行管控设计,防止管理偏废。系统要集成污水处理一线厂长和运营专家的经验,实现个性与共性的有机融合,要根据运行经验,镶嵌提高污水排放水质,改善污水处理工艺和流程的办法,便于工艺调整。同时系统要具有出水水质预警功能,保证出水达标排放的应急方案。要达到在发生排水水质超标事故后能追溯到事故的原因和责任,从而能够总结经验、加以完善,切断事故发生根源。

3)实施方案要全面考虑配套设施自动传输的兼容性和可扩容性,满足污水处理厂分步实施及增加较多的污水处理厂(站),可实现平稳扩展的需要。系统设计既要保证已有的污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又要新增规模能污水处理厂能及时扩容,避免扩容困难,重复设施购置,为企业节省大量投资。

4)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建立,在保证运营管理需要的前提下,可与企业办公自动化、员工专业培训系统结合起来,利于管理现代化和提高员工专业素质的提高;系统在授权的情况下可与相关水质化验系统、设备售后服务管理系统等方面进行有效链接,达到数据快捷传输,设备故障维修及时的目的,逐步实现水务管理的全面智能化、信息化。

2.2 综合运营控制系统的建立,要立足污水处理厂标准化运营、达标排放,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实现远程运营信息共享,数据分析、现场实时可视、可控化管理,最大程度降低运营成本

系统平台建立的核心是运行监控管理,因此,设计上要具备运营数据自动生成与智能分析、设备远程操作、系统运行故障报警、事故处理预案智能提示和专家诊断优化等功能,达到专家经验和计算机技术完美结合,实现污水处理厂工艺优化控制和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平台构建既能覆盖下属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全过程,成为符合企业运营管理模式,智能化、专业化的综合运营管理控制系统,实现污水处理厂运营管理、监控调度、办公自动化等事务过程数字化、可视化,不断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

1)综合运营控制系统,要按污水处理厂为单元,分散污水处理厂自控系统中的运行数据为源数据,实现单元污水处理厂PLC处理中心自动、实时将生产运行数据、现场图像传输到远程综合运营监控管理系统平台,达到运行数据自动存储、查询及报表生成与统计分析,运营情况实时监控等功能。

2)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平台,要采取单元与集中管理相结合,要确立可行分级管理原则,既能实现单元污水处理厂自行运营管理的需要,又能解决以往只能通过上报报表及难以看到现场实时生产运行情况,不能实时监控管理的难题,防止平台建立后产生管理上移、下推混乱局面的产生;

3)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建立,要全面、客观、便捷,实现监控、管理手段的灵活运用。污水处理厂的生产运行数据是企业运营控制、安全生产、生产调度、计划制订、成本分析等管理决策的依据,平台设计上要能汇集生成所有单元污水处理厂可比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比对的功能,为综合运营管理提供可靠依据,实现企业控制层和管理层之间信息传输更加实时、准确、直观、科学,达到提高管理效能目的。

第一,技术手段要全面。综合运营控制系统的建立,要考虑到污水处理厂设施的多种品牌、仪器传输多种协议的要求,可实现断点续采、多种传输、多层加密、自动识别过滤和远程控制功能,满足新增污水处理厂和设施更新换代的需要,防止系统兼容性差,造成监控平台管理失灵,以提高平台应用的广泛性、实用性。

第二,管控上要客观、便捷。综合运营控制系统操作界面要直观、管理便捷,在一级界面上可按工艺管理、办公管理、员工培训、综合分析等管理功能进行设置。工艺管理功能块按下辖污水处理单元厂及下辖水质报警系统组成。每个单元厂按生产工艺监控、水质监管、设备管理、运营成本管理、专家诊断建议等功能模块进行设置。做到层次分明,监控重点突出。

第三,操作程序要简便、易行。系统设计要便于管理人员能快速掌握平台操作使用方法,避免逻辑层次繁杂、难以迅速实现监控的问题的发生,达到有效降低操作人员培训成本的目的;系统要具有方便的历史数据查询功能,便于迅速查询、调取和分析;系统要有完善的数据填写、固化和智能优化的数据存储安全管控功能,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四,数据管理和应用自如。系统要从工艺、管理两个方面提供多种智能分析工具,便于对历史阶段时期的各种工艺参数、生产运营数据进行统计、对比和分析,并能实现图表化,满足不同层次的管理需要。在数据处理上要具有多种自定义功能,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各类报表的灵活定义,达到报表管理工作自由度更高,支持不同的管理者的需要进行不同格式的报表生成 ,尽可能减少人力成本的投入,充分发挥数据服务于管理、指导管理的作用。

第五,管理权限要清晰、安全。要保证综合运营控制系统安全、管理明晰,要针对不同层次管理,确立以单元厂为基础,管理层和决策层监管指导的原则,正确处置运营和监管的关系。在设定管理权限和职责上,可以利用权限密码锁定和界面提示方式,设定不同的操作权限,实现管理权限的约定及指令流程下达,有效解决管理中的指令生成安全、上下扯皮及权责不分的问题。

3 结语

总之,综合运营控制系统的建立的基础,是对污水处理运行管理的理解和对信息流的积累。只有全面分析、掌握管理流程,对污水处理厂管理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解,对污水处理厂运营过程信息进行有序化积累、沉淀,才能使系统设置科学,达到方便企业管理者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协同工作,实现所有下辖污水处理迅速、全放位信息采集,信息处理,实现办公自动化、远程监控化,为企业水务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管理平台,进一步促进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彦,马丽辉.污水处理企业信息化建设浅析[J].西南给排水,2009,(2).

[2]高素萍.基于复合型网络的污水处理厂管控一体化系统[J].电气转动,2006,(11).

[3]北京亚控.污水处理厂远程运营管理系统解决方案[J].自动化信息,2011,(12).

(作者刘钊系安徽江淮湿地与生态研究院高级经济师)

上一篇:一种新型高分子聚合物抑尘剂在建筑渣土覆盖中的应用
下一篇:珠江电厂2号机组冷端系统诊断优化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