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生态往往指的是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状况,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态的潜移默化与深入人心已经表明,这是一种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所融合的美好姿态或生动的意态。19世纪70年代,德国生物学家E.H.海克尔提出了“文化生态学”这一术语;1955年,“文化生态学”的概念首次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J.H.斯图尔德提出,并开始了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模式来源的探究,甚至倡导专门学科的建立。自此,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开始重视文化生态学这一门新兴学科,并不断地将其哲学理念与方法论成果拓展应用到文化研究的方方面面。
在国土广袤的中国大地上,由于各地域在几千年的人文历史中逐渐形成了积淀深厚、特征彰显的区域文化类型,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几乎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倾注在自己所在地域历史文化生态的研究上,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懈地探索。巴渝文化名人研究所所长赵心宪教授,便是其中的突出贡献者之一。
作为一位土生土长的重庆人,赵心宪先生对巴渝地域文化有着特殊而浓厚的情感。他深知,巴渝文化是长江中上游地区地域个性鲜明、历史文化深厚的多民族文化之一,有众多值得探索的学科难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仅是对特定地域文化生态规律的一种认知,更是具体推动中华民族文化永续发展的学术实践。为此,他探索不息。
1969年底,赵心宪在重庆广益中学毕业后,曾到四川省万源县大沙乡插队落户两年余。大巴山农业、农村、农民人文生态的现实,给他留下终生刻骨铭心的体验。这之后,返渝任教,1978年在职考取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潜心研学四年,为后来巴渝文化的生态应用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科基础。
赵心宪任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原重庆教育学院)文传系教授初期,即创办巴渝文化名人研究所,以地域文化的名人研究为切入点,认真教学之余,深入推进巴渝文化生态的研究。1999年,获教育部曾宪梓教师奖金;2001年,获得国家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5月,被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聘为硕士生导师(巴蜀文化专门史方向),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10年3月,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聘为重庆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自2002年以来,赵教授曾任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十年,现兼任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中国社科院主管)副会长,对巴渝文化生态的革命文化基因有诸多独到发现。
多年来,赵心宪教授在文化生态应用研究领域做出了众多创新性的突出贡献,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他创造性地将诗学研究与诗学应用与语文教学课堂生态结合起来,提出“语文教育通观”的学科生态发展战略构想,这也是他在2002~2005年间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中学语文课的文学启蒙教育研究”的主要理论成果之一;2004~2008年,他还先后主编出版《文学启蒙教育论稿》《语文教育通观概论》等专著、教材五种。同时,他一直非常关注重庆市本土(巴渝)文化生态的应用研究,立足于跨学科视域与方法,调查和阐释了重庆渝东南文化生态现象,为提升渝东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规律的科学认识,做出了巨大贡献。
30余年来,从历史文化名人生态研究,到重庆渝东南民俗文化生态研究、语文教育学科生态等研究,赵心宪教授展开了具体的文化生态应用研究的创新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可喜成绩。
在历史文化名人生态研究领域,赵心宪教授笔耕不辍,曾于2006年出版专著《沙鸥的诗论与创作研究》(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获第三届重庆市文学奖;2009年出版专著《诗美创造的过程描述》(新版,巴蜀书社),发表巴渝文化名人(毛泽东、聂荣臻、刘子如、邵子南、梁实秋、邓小平、沙鸥等)研究论文数十篇。这期间,他尤其重视巴渝地域文化现代转型各个时期,相关历史文化名人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地方史学术内涵,为巴渝文化的人文生态传承提供了建设性的学术思考。
而在重庆渝东南民俗文化生态的系列研究中,赵心宪教授于2006年编撰《秀山花灯文化生态的考察与思考》,这也是2005年度的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课题结题成果,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9年获重庆市第五次哲学社科优秀成果政府奖;基于2007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结题成果,出版专著《从文化特色到经济特色——渝东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开发调查》,被列入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年“应用经济学”精品丛书;《武陵民族区生态考察》(重庆出版社将于2018年出版)。在2010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秀山花灯‘新院子’流派的保护与开发调查”和2013年度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武陵山地区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课题研究过程中,努力探索直辖市重庆持续面临的城市“超级”发展,渝东南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开发等宏观生态战略问题,先后提出系列建议,为重庆绿色发展、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保护与利用殚精竭虑。
30年沐风栉雨,赵心宪教授始终以高度自觉的文化生态意识,对重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改革发展过程积极关注,探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积极参加重庆当地的各种文化学术活动,对各种文艺发表评论,以及相关的“非遗”保护文章,同时在中学进行地域文化讲座,目的是推介相关的文史研究成果,存史资政,为地方政府建言献策。
赵心宪教授提出,重庆的简称——“渝”,本质上是一个地方文化的术语,通过对巴渝文化名人的研究,充分彰显了当地三千年的地域文脉。基于此,他在近十余年的时间里不断撰写、发表《巴渝文化名人研究的学术思考》《基于历史认同的名人文化概念界定问题》《移民文化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历史名人身份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信仰问题》《中国家训文化传承的实践智慧问题》《基于文化遗产理念的土司文化定义问题》等,一系列巴渝文化名人生态研究基础理论探讨的学术论文,努力推动地域文化研究的创新发展,以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概而言之,赵心宪教授一直将文化生态学的实践探究付诸笔端,自1995年8月出版第一部学术专著,到目前已出版相关著作10余种,同时在《民族文学研究》《文艺报》《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民族报》等数十家报刊杂志发表170余篇学术论文,为文化生态学的应用研究不断推出新意迭出的学术成果,也为我国转型期地域文化研究,探索出一条服务国家、社会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