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宁波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对青岛市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 时间:2018-04-24

1 宁波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现实背景

2011年,国务院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宁波以此为契机,大力发展港航服务业、临港大工业、海洋新兴产业和海岛资源开发为重点,海洋经济规模稳步提升,结构不断优化。宁波港口运输和生产能力大幅增长,2016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位居全球第一和第四,港航相关经营企业种类齐全,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汽车、船舶等行业为支柱的沿海临港产业带。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海洋科技支撑体系日趋完善,服务功能逐步提升。2016年,宁波海洋生产总值1336.7亿元,占GDP达到15.7%。

然而,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区域竞争新态势,宁波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正处于爬坡过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一是海洋高端创新要素资源集聚不够。缺乏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及人才团队,海洋科技人才与国内同类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二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不高。目前宁波战略新兴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整体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短、配套条件和资源共享性较差,基于产业融合、产业链整合、供应链完善的各种新业态和新模式仍然较少。三是开放政策创新不多。尽管有梅山保税港区这一功能平台,但在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的开发开放试点基本还是空白。四是平台能级不够。缺乏综合性国家级大平台,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集聚能力较弱。

2 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建设情况

2.1 发展定位

2015年,宁波立足于海洋经济比较优势和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提出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这是宁波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建设“港口经济圈”的战略平台和重要抓手。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以梅山岛为核心区,以春晓街道和白峰镇所辖区域为拓展区,重点发展海洋金融创新、国际贸易物流、海洋智能装备、海洋科教文化、滨海生态旅游等六大主导产业群,力争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海洋科技创新示范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先行区、宁波港口经济圈核心承载区、宁波国际化滨海生态新城区。

2.2 发展现状

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围绕“国际、海洋、生态、科技”的主题定位,坚持“港、产、城、人”四位一体融合发展理念,千亿级财富管理岛”“千亿级国际贸易岛”“千亿级科技创智岛”“千亿级休闲旅游岛”为目标,通过实施海洋科技创新、开放功能提升、改革推进示范、基础设施优化、生态绿色低碳和美丽滨海新城示范六大工程,重点发展海洋科教文化、海洋金融创新、国际贸易物流、海洋智能装备、滨海生态旅游等六大主导产业群,目前发展势头良好,短短时间内就创下了开发建设的“梅山速度”和“梅山效应”。截20174月底,已累计引进企业15660家,注册资金约11500亿元。2017年1~4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43.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7亿美元,完成规上工业产值64.6亿元,集装箱吞吐量达102.6万标箱,各项主要经济指标都保持快速增长。

宁波在深化口岸开放方面勇于创新,积极向国家申报设立梅山-六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监管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经验。在重点发展的六大主导产业群中,国际贸易及物流产业快速发展。进口汽车、跨境电商、食品冷链等一批特色贸易平台逐步建成,2016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金融创新产业蓬勃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融资租赁公司,累计引进股权投资、融资租赁、投资管理等金融创新企业9167家,注册资金达11015亿元,形成了以信达系、软银系为代表的30余个股权投融资集群及其全国投资运营管理中心,浙江省首批37个特色小镇之一的梅山海洋金融小镇已开工建设。通过加快集聚海洋科技创新资源、大力培育海洋科技创新主体、搭建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科技创新要素快速集聚。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宁波海洋研究院、玻璃钢传播设计研究院、浙大岩土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先后进驻运作。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海运学院加快建设,预计2018年建成投用。休闲旅游产业加快培育。国际赛车场、滨海万人沙滩等一批休闲旅游项目将于年内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华东地区首家直升机5S店落户梅山,累计销售直升机180架。成功举办了世界摩托艇锦标赛、国家航海日帆船赛等活动。生命健康产业培育成效明显。引进了康达、美康、乐普医疗、梅傲生物等近百家相关企业,初步形成了集研发、生产、流通、服务于一体的生命健康全产业链。

3 对青岛市的启示和建议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基于必须从工业经济向创新经济转变、从块状经济向集群经济转变、从港口经济向海洋经济转变的深刻认识,宁波主打海洋品牌,站在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沿,以建设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为突破口,打破传统的产业结构,以现代港口航运服务业为支撑,引入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大力集聚海洋科技高端资源,不断拓展发展腹地,摆脱落后的临港石化工业,真正带动经济发展。

青岛市与宁波同为计划单列市和副省级城市,都具有沿海开放和港口优势,在经济新常态下都面临诸多相似的问题。如何结合自身优势,扬长避短,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这是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当前,青岛市正大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争取建成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建设经验,对青岛市深入发挥海洋科研优势、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借鉴意义。

3.1 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海洋产业动能转换

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促进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质增效。以建设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加速海洋高新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海洋新材料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靶向产业集聚高端资源,强化大院大所引进建设,创新引进模式,开展体系化招商,围绕中科院及中船重工等“央企”,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同时着力引导科研院所更好地发挥作用,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通过“靶向”精准政策扶持引导,形成中小微企业创业、培育成长、升级的梯次发展格局。鼓励企业技术创新,进一步落实国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企减免税等优惠政策,通过企业研发投入后补助奖励等普惠制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2 加快平台建设,增强创新支撑能力

支持高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取E级超算、大洋钻探船等国家大型科技设施群的建设,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建设,在更多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力争在新一轮国家战略布局中赢得主动权。进一步整合青岛海洋科技资源,争取建成海洋国家科学中心,率先突破,抢占先机,在服务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支持集聚区建设。积极推动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进一步加快政策先行先试,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

3.3 加快人才引进培育,集聚创新人才

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加快落实高层次人才团队引进计划、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等科技和产业人才政策,加大高技术相关产业领域“顶尖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引进、支持和服务力度,为做高做强做大海洋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和储备。深化改革释放人才活力。完善人才在高校院所和企业之间的流动机制,推动人才合理流动和共享;推行人才分类评价,试点用人单位自行设置评价标准,充分给予用人主体评价人才、激励人才、吸引人才的自主权;加大对科技创新人才实施股权、期权和分红激励,充分释放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3.4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加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建设。扎实推进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有机结合的创业孵化链条和专业化、规模化、国际化为一体的科技服务体系,培育和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为壮大高技术企业队伍、促进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强化科技金融服务。加强对海洋新兴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按照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的原则,设立天使投资基金、产业引导基金,吸引社会各方共同投资组建产业发展基金。加大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力度,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为创新创业提供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课题组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规划设想[J].经济丛刊,2015,(3).

[2]雷仲敏,付诗瑶城市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实证分析——以大连、青岛、宁波、厦门和深圳5个计划单列市为样本[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6)

[3]夏登武浙江海洋科技创新协同的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J].宁波大学学报,2016,(6)

 

基金项目:青岛市软科学项目青岛市软科学项目“基于国家战略的青岛海洋科学中心建设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16-9-2-1-(3)-chx)。

 

(作者简蓝洁系青岛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

上一篇:心宽念纯 捍卫健康 ——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党委书记武桂珍教授
下一篇:吉林省电力供需状况分析及预测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