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智能自愈性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 时间:2018-04-24

1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概述

随着配网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的提高,新一代配电网自动化系统采用了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分布式技术的原理是将保护下放至就地,依靠当地的故障判断,就地完成故障隔离。与集中控制式不同的是,FTU、DTU无需在故障时将过流保护信号传递至配电主站,只需要与相邻的FTU、DTU进行信息传递,就地完成故障处理。配电线路仅由一端电源供电,“手拉手”线路开环运行,在发生相间故障时,仅由一端向故障点提供故障电流。根据是否流过故障电流,可将配电线路划分为故障点上游和故障点下游。根据与故障点相邻与否,进而可将配电线路继续划分为故障点上游非相邻、故障点上游相邻、故障点下游相邻、故障点下游非相邻区域。考虑配电线路存在T接线形式,故障点相邻区域可能有3侧(对于1条T接线的形式)或更多。发生故障时,将故障点相邻各侧的开关跳开即可实现对故障点的精确隔离,因此FTU、DTU仅需要与相邻的FTU、DTU进行通信交换信息即可。发生故障时,故障点上游相邻开关监测到故障电流,发出过流保护信号;故障点下游相邻开关未监测到故障电流。相邻的馈线智能终端互通保护信息,判定故障点位置,将故障点上游相邻开关跳开切除故障电流,进而进行一次重合闸消除瞬时性故障;重合失败后,跳开故障点上下游各侧相邻开关隔离故障点。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动作时序如图1所示。

 

1 分布式馈线自动化动作时序

2 智能自愈控制技术的关键点

2.1 在线监测

在线监测的主要内容是监测电气量与非电气量。电气量在线监测主要针对电网当中的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包括电压、电流、功率、相角等;非电气量在线监测则主要针对电气设备的介质,包括压力、气体成分、流量、温度等。针对电网设备的在线监测是要实现及时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找出存在故障隐患的脆弱点,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存在故障隐患的设备下线检修,预防故障发生。

2.2 FSM

FSM即快速仿真与模拟技术,用于配电网则是DFMS。这一技术对于智能配电网自愈控制的预测能力有着极佳的增强效果,同时为其提供数学支撑,并通过实时的软件平台进行数据分析,为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2.3 AMI

AMI即高级量测系统。这一技术是AMR自动抄表技术的延伸。通常,典型的MA工包括数据收集、网络通信、回程传输单元、智能表计、数据管理等系统。将AMR与DMS(配电管理系统)结合起来在智能电网蓝图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有利于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实现优化资源的配置。

2.4 配电网重构

配电网普遍的特点在于两个方面:开环和闭环。分段开关在电网当中有很多,而联络开关相对来说数量较少。分段开关一般用于隔离故障,通常保持常闭状态;联络开关则用于选择供电路径,通常保持常开状态。配电网重构则是在满足一定条件(节点电压、容量、网络辐射)的情况下,为实现一定的目的(如提高供电质量、消除线路过载等)采取的措施及调整开关的闭合与网络拓扑结构。

2.5 微网及需求侧管理

微电源与负荷集合成微网,前者为系统供电和供热,主要通过电力电子元器件实现能量的转换。相比于常规分布式能源,微电源灵活性更高,能保持单一集成系统的正常运行,而且对用电高峰期的电网压力有较好的减轻作用,能够合理调配电力,实现能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时还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在DSG的自愈控制当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DSMC需求侧管理,DSMC是在行政措施或激励措施下,确立资源配置优化、节能降耗、提高电网安全的目的,针对用电方式进行优化,以便提高用户侧(即需求侧)的用电效率。其基本手段是通过高效设备的改造、节能建筑、改变用电方式。需求侧管理在自愈控制技术当中是实现用户侧与供给侧(即电网)互动的重要手段,是自愈控制技术的关键技术之一。

3 控制技术

3.1 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

在配电网控制管理中,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是实现电能智能分配的关键,通过应用高级配电自动化技术,能有效实现配电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的系统性很强,且复杂性比较高,其能对数据流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使配电网能实现自愈功能,从而保障供电质量,提高配电可靠性和稳定性,尽量减少配电运行费用。

3.2 智能微网技术

微网技术是一种综合性技术,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电子技术、储能技术以及分布式发电技术的集合。同时,通过技术还能构成多个分布式发电系统,从而保障电能供应可靠性。通过有效的控制措施,能实现并网运行,同时还能脱离主网,实现孤立运行,并能使两种模式能随意切换。在微网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电力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通信技术,能有效实现微网智能化,从而更好地满足新时期电网运行的需要。电网运行在智能微网的支持下,能有效实现配电网自愈,保障配电网的正常运行。

3.3 高级量测技术

高级测量技术是自动抄表技术的高级发展,不仅能有效实现电能自动采集、分析和计费功能,还能有效实现带时标测量数据的双向通信,同时其还具备停电报告读取功能。在通信网络运行过程中,如果发生故障问题,则故障网络能自动重构,确保配电网正常运行。高级测量体系的通信结构有两种:广域通信结构和本地局域网。在智能电网构建过程中,高级测量体系以及配电管理系统至关重要,通过将二者相结合,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3.4 需求侧管理技术

需求侧管理指的是在行政或诱导措施下,采用有效措施优化配电方式,提供供电水平的用电模式,通过应用需求侧管理技术有效保障电网运行安全性,提高用电管理水平。无论电网处于正常运行状况下,还是处于非正常运行状态下,通过应用需求侧管理技术,都能促进电力用户与电网的有效互动,从而实现配电网自愈。由此可见,在智能电网中加强需求侧管理至关重要。

4 控制策略

4.1 系统构建

自愈系统控制的实施,不仅需要智能调度的控制决策,还需要智能化变电站、微网和负荷管理等执行系统;为了实现自愈功能,还需要采用先进的智能化调控设备。智能自愈性分布式馈线自动控制主要体现在两点:电网架构和信息架构。前者为自愈功能实现的重要基础,而后者则为保障自愈功能的重要保障。在智能自愈性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控制方面,对于信息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确保信息的时效性,还必须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根据功能结构不同,可将自愈控制系统分为3个层次:支持层、执行层和决策层。为了有效实现配电网的自愈功能,3个层次必须相互协调和配合,确保分工明确,协调合作。其中,支持层的作用是满足自愈功能对于电网架构的要求,为电网自愈功能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电力设备;执行层的主要作用是接受本地电力信息,并提供决策指令,从而更好地辅助配网运行;决策层能通过应用执行层的监视功能对电力信息进行采集和控制,并对电网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准确定位故障发生位置。

4.2 自愈实现方式

配网的自愈功能需要完善的通信体系支持,因此必须保证通信体系配网信息的准确性,测量信息有很多种,需通过应用多种测量技术所得。

为了有效实现配网自愈,必须保证预防控制功能的有效实现,而预防控制功能的实现必须依靠风险预警、评估以及运行优化。其中,通过风险评估能为自愈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通过对采集所得信息进行有效分析,能对配电网进行短路计算和潮流计算,并通过对所得结果进行预测,对电网运行中的故障问题进行预判;另外,通过应用可视化技术,能有效展示出电网运行的薄弱环节,并结合电网运行实际需要提供电网运行优化方案。自愈系统可根据风险评估所得结果进行智能预警,并优化电网运行。在自愈功能的支持下,能有效提升电能质量,从而对电网运行进行优化控制,提高电网运行水平,保证供电质量。此外,在配网自愈功能中,智能预警也十分关键。通过智能自愈能对电网运行中的隐患问题进行有效定位,为配网自愈功能的实现提供重要依据。在配网自愈方面,异常处理功能也至关重要,异常处理是由多个模块所组成的,包括故障定位、隔离以及分布式电源接入等。通过故障定位、异常处理等,能对故障问题的产生原因及逆行快速分析,然后结合生产系统计划检修内容准确定位故障问题,并有效隔离故障区,快速解决故障问题,恢复正常供电。

5 结语

综上所述,智能配电网的自愈功能至关重要。配电网的自愈功能能有效配电稳定性和可靠性,从而保障为电力用户正常供电。现如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配电网的自愈功能也在逐渐发展和完善,在提升智能电网建设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孟友.智能配电网分布式馈线自动化技术[D].济南:山东大学,2016.

[2]王郁垒.分布式配电网自愈控制技术研究与实现[D].南京:东南大学,2016.

 

(作者王俊融系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工程师)

上一篇:广东科学中心科普交流现状管窥
下一篇:化工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研究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