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专家,也不是种地的农户,但却深爱着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正是由于他对这片土地的挚爱和对农业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事业的追求感动了袁隆平院士;他不是公务员,也不是地方领导干部,却用更生态、更科学的方式带领农民积极致富,打造黑龙江省嘉荫县集种植、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农业生态园,甚至设想成立寒地水稻旱作研发中心。他把“跟党走、高科技、爱土地”作为企业发展理念,每日向职工宣讲。起初,他的观点不被农户和职工接受,甚至连家人也不理解。但是寒来暑往,他却带动了一大批人投入到寒地水稻旱作技术的试验和推广中,人们称赞他是“黑土地的追梦人”。他,就是高坤农业科技的总经理高坤。
百亩寒地水稻旱作——让袁隆平院士牵挂的试验
2016年9月27日,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传来喜讯,位于汤原县“中国汤原超级稻示范基地”的“寒地水稻旱作示范田”测产亩产达576.5公斤,该300亩示范田是汤原县乃至佳木斯市最大规模的旱作水稻田。
消息发布当天,作为“中国汤原超级稻示范基地”负责人的高坤农业科技总经理高坤,立即组织辽宁省铁岭县前成农作物种植合作联社程洪远、吉林省农安县利民合作社苏友、广东天天购超市等40余家涉农企业的负责人深入示范田参观并进行了实地测产。
早在2015年以前,汤原县太平川乡庆兴村的“旱作水稻田”还是一片玉米地。随着国家出台取消玉米作物的保护价收购政策,种植玉米的经济效益急剧下滑,甚至出现了产不抵消的状况。当地村民面临着种植结构到底向何处去,究竟如何调整等种种困惑。
高坤农业科技的总经理高坤与“寒地水稻旱作示范田”负责人刘福地在汤原县委县政府和农业局的支持下,经过多年来小规模的旱田地种植水稻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套新方法,并于2016年春季承包了庆兴村的300余亩旱田,率先进行寒地水稻旱作的新试验,并在旱稻生长后期缺水的情况下,取得了亩产576.5公斤的好成绩,种植旱作水稻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种植玉米的效益。
我国共分为五个温度带,从北往南依次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这种划分方法和农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农作物熟制是一年一熟,暖温带可两年三熟甚至一年两熟,亚热带一年两熟,热带一年三熟,高原气候区一年一熟。而汤原县则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地处第二低温带,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比较短,属于“寒地”范围。
高坤农业科技能够在寒地的旱田种植水稻,可谓是破天荒的头一遭。虽说水稻旱作具有节约土地、省工、节水的特点,所产出的水稻不仅颗粒满,而且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科技含量高,单位面积的土地产出价值远远高于种植玉米,但由于技术要求高,机械配套设施不完备原因,农户不敢承担风险,因此试验可否成功意义非同寻常。
袁隆平院士得知这个消息后,非常惊讶。当即给高坤打来电话,并一再叮嘱高坤要争取扩大试验和种植面积取得成功。
能够得到袁隆平院士的亲临指导,对于高坤来说实属是一个意外的机缘。当时,高坤想把黑龙江的大米销往全国各地,因此想求教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没想到得到了袁院士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并使高坤农业科技的水稻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袁院士的身边不乏博士和各类型的科学家及管理精英,像高坤这样的“白丁”少之又少。但袁院士非常喜欢高坤这位来自寒地的淳朴甚至有些笨拙的汉子,当袁院士指导过的精英人士纷纷种植、销售良种和特种肥料,在经济领域一展身手的时候,高坤却一门心思搞水稻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尽管自己是个门外汉,但他还是说服公司的其他员工一起完成这项艰巨任务。
当别人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高坤却因为不停地试验先后花费几百万元。正是因为这份执着,袁隆平院士对高坤更加偏爱,不仅关心他的试验进程,还应邀为高坤题词:“隆昌乾坤,平实高远”。袁院士叮嘱高坤,做事要隆昌乾坤,做人要平实高远。起初高坤的家人总是不理解他的做法,但是当她了解到丈夫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事情后,便义无反顾地当起了他的坚强后盾。
千亩寒地水稻旱作——让袁隆平院士连说“了不得”的种植推广
尽管迄今为止,高坤所做的“千亩寒地水稻旱作”试验还不到2年时间,但是高坤旗下的高坤农业科技已经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汤原县、农垦建三江管局青龙山农场、吉林省公主岭市农安县及辽宁省辽中县、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等五个省区共计种植旱作水稻11000余亩,并在上述五个省区均出现严重干旱少雨的情况下,仍取得了经过农业专家及合作社负责人和当地农业主管部门技术人员测产、黑龙江省平均亩产450公斤、吉林省平均亩产500公斤、辽宁省平均亩产达600公斤、内蒙古自治区平均亩产500公斤的好成绩。
高坤专程赴湖南向袁院士汇报。袁院士听完他的汇报后连称“了不得”。为了纪念这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千亩水稻旱作试验,高坤恳请袁院士在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卡片上为自己签字留念。当袁院士看到高坤写好的“多年如一泪化雨,润泽稻海无歇时”,他停顿了约有5分钟,眼角湿润了,他握笔的手有些颤抖,眼前一幕幕都是他和学生们当年为了水稻杂交试验在风里雨里奔波的情景,他在卡片上题写了自己的名字,并与高坤合影留念。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去年冬季,高坤的妻子和儿子在奔往嘉荫县办事的途中因雪后路滑,在高速路上发生100多辆不同车辆相互撞击的事故而导致儿子驾驶的车辆被撞报废,但万幸的是高坤的妻儿安然无恙。他们知道,高坤奔波基地安排种植工作,一天往返1300公里,为了公司的发展还要顶着各种超负荷的压力,才能一步步促进公司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近年来,水稻旱作特别是寒地的水稻旱作推广遭遇了重重困难,特别是农户认识不足,大多农户还是传统方法种地,认为水稻生长离不开水,对寒地旱作水稻品种认识不清,甚至有人还错误的认为旱作水稻品种是“旱粳子”:品质差,不好吃,产量低。不仅如此,关键的保苗和灭草技术,农户短时间内难以掌握和运用。因此,农户及合作社急需一只专业化、责任心强的种植团队,从种植到秋收为农民或合作社提供一条龙的保障服务。佳木斯市农委及汤原县委、县政府部门有关领导得悉此事后,非常支持高坤的做法,并且认为佳木斯高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为当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闯出了一条新路,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科技致富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万亩连片寒地水稻旱作——种植结果将入袁隆平院士“法眼”的大面积种植推广
2018年3月28日,高坤万亩寒地水稻旱作嘉荫基地启动仪式在嘉荫县红光乡举行。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政协主席宋晓日、人民银行行长苏振江、气象局局长姚咏梅、袁隆平院士助手魏国华、江苏袁氏新型肥料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克振、中央电视台第七频道信息中心副主任秦汉丽、北京华渼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成林,以及高坤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部分团队成员等100多人出席了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高坤农业科技总经理高坤、副总经理代树根为辽原村、三合村、前景村和兴农村村民代表发放了300万元的土地承包金。
正如高坤在启动仪式的致辞中指出的:“2018年公司将在嘉荫县红光乡和保兴镇的四个行政村承包股份制经营12680亩土地,用于发展水稻旱作,之所以当场发放土地承包金,就是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使公司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响应19大号召,本着‘爱国、感恩、求实、创新’的隆平精神,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和生态农业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袁隆平院士的助手魏国华博士代表袁隆平院士提出了三点希望和要求,他鼓励高坤农业科技借助嘉荫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在高质和高效上做文章,继续在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和生态农业发展上做出巨大的贡献。
辽原村村民代表王景权告诉记者,辽原村集中向高坤农业科技出租农田6150亩用于种植旱作水稻,每亩租金为400元,农户依然享受国家种植补贴,如此一来,农户的收益明显增加,甚至比自己种植庄稼的收入还高,不仅如此,农户还可以到高坤农业公司做工,也可以发展其他产业。土地集中经营,可以促进产业化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农民的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和奔头。
嘉荫县政协主席宋晓日说:“水稻旱作具有省水、省工、省钱等特点,生产出来的水稻绿色、安全、好吃,不仅很好地解决了当地粮食供给问题,还将带动我县的农业生产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对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破解群众新中的种种顾虑,作用巨大。”
高坤表示,公司以袁隆平院士的农业技术为依托,朝着习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奋斗目标不断努力,继续为打造嘉荫县“龙乡龙米”的生态品牌而做出自己的应有贡献,全力打造被袁隆平院士命名的“神州第一龙大米”强势品牌,为国争光。
正如习总书记所强调的,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水稻是口粮,因此万亩旱地水稻旱作种植示范成功对黑龙江省农业总体发展的促进意义空前。县委县政府也高度重视万亩寒地水稻旱作的种植项目,委托政协主席宋晓日负责各个部门的协调工作。发稿时,万亩寒地水稻旱作的备耕生产正在进行,备受袁隆平院士关注的万亩寒地水稻种植也必将受到全国人民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