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姚仲友:潜心地质科学 助力“一带一路”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社 时间:2018-07-06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曾先后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自此,“一带一路”的旗帜高扬在海内外,中国开始与沿线国家不断建立和加强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致力于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作为一项综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推出的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倡议对于促进关乎国内外能源安全的矿产勘探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地质室副主任姚仲友(主持工作),长期致力于拉丁美洲大洋洲境内地质调查与成矿规律研究工作,是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自1986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矿产勘探系矿床地质学专业后,他便长期坚守在科研一线,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更为他拓宽了施展专业技能的平台,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祖国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专注科研,成果丰硕

凡是成功之人必有“恒求必得”的精神。姚仲友就是一位对地学领域具有极深造诣和执着精神的地学专家。基于此,国家将多项科研重担交付于他。他先后组织实施了4项国家科技攻关课题,4项地质调查项目,公开发表《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的构造古地理控制》《大洋洲地区大地构造格架与优势矿产资源》《拉丁美洲大地构造轮廓、成矿区带和成矿系列》等50余篇学术论文;2014年编辑出版《大洋洲地区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专辑;2015年7月编写出版《大洋洲地区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著,为大洋洲地区矿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数据资料。目前,他还担任着中国地质调查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同时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海上丝绸之路大洋洲和南美洲矿产资源潜力评价”(2016—2108)二级项目的负责人。

近年来,依托于“大洋洲地区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与优势矿产资源潜力分析”“西南太平洋重要矿床地质背景、成矿作用和找矿潜力研究”及“海上丝绸之路大洋洲和南美洲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项目,姚仲友教授带领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团队开展了大洋洲地区的地质矿产编图工作,课题组先后编成《大洋洲地区地质图(1:250万)及说明书》和《大洋洲地区金属矿产图(1:250万)及说明书》,已于2017年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2017年12月,编辑出版了《拉丁美洲地区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专辑,创新构建“政产学研用”无缝对接的国际合作机制。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姚仲友等人在中国地质科学院编制的1:250万地质图编图方案的基础上,开展了大洋洲地区地质矿产的编图工作。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大洋洲地区的特殊情况,课题组予以适当调整,在保证图幅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的同时,也要求符合国内地质学界的规范和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大洋洲地区金属矿产图中,所有金属矿产数据均采用收集到的各国矿产地数据库中的最新内容,将各地区金属矿产的矿种、矿床规模、矿床成因类型和开发利用等信息较为全面而真实地反映出来,为矿产开发提供了可靠依据。

姚教授介绍说,作为一套凸显大洋洲地区地质矿产成果的代表性著作,《大洋洲地区地质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大洋洲地区地质图(1:250万)及其说明书》的内容和专业水准可与《大洋洲地区重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专辑》《大洋洲地区优势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专著》两部专著相媲美,它们共同为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和未查明矿产资源预测评价打下了坚实的地质科学基础,也为进一步发展国际合作和促进产学研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撑。

除此项目之外,他还主持了“拉丁美洲铝土矿地质特征及资源潜力”研究专题,全面介绍了拉丁美洲铝土矿资源概况、地质特征及成因类型。具体得出的研究成果包括:总结出巴西、苏里南、牙买加、圭亚那、委内瑞拉等国家是拉丁美洲的铝土矿资源集中区,总储量为60.3×108t,达到世界铝土矿总储量的21.54%。尤其是巴西,是拉丁美洲最大的铝土矿生产国和出口国。专题组研究发现,拉丁美洲铝土矿的成因类型主要为红土型和岩溶型两种,且铝土矿矿山达到45座。而具有铝土矿勘查开发潜力的国家则包括有牙买加岛弧、圭亚那地盾、中巴西地盾、圣弗朗西斯科地盾。这一研究成果为拉丁美洲的铝土矿业发展提供了可信的参考依据。

“大洋洲地区矿产地数据库建设”研究是姚仲友教授主持的另一项重要课题。期间,他带领课题组依据数据库建库标准、建库流程、数据质量控制措施等方法和流程,进行了大洋洲地区铁、锰、铜、铝、金、镍、铀、稀土元素矿产地数据库的构建。通过综合分析矿产地数据特征与地学多源信息,对区域成矿规律进行总结,为矿产资源预测提供了基础数据。最终,研究形成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使得资料管理、查询、利用更方便,表达更直观,分析和总结更有效。

姚教授是一位真正将科研论文书写在大地上的科学家。他淡泊名利,无谓得失,时刻关注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区的矿产资源勘探科技发展动态,严格把控数据真实来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中能源产业策略实施贡献了可贵的力量。

交流学习,共同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成为科研创新的催化剂,为此,姚仲友教授非常重视拓展国际间的科研合作。2012年7月,他曾带队到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资源局及中国驻巴新大使馆经商处进行了访问。期间,与巴新矿产资源局菲利普•萨马尔局长会面,并就中-巴新签署地学合作谅解录、合作项目、未来合作计划等内容进行了交流,为中-巴新双方在2012年11月天津矿业大会签署MOU及项目合作协议奠定了基础。

2017年7月5日,由中国科学与技术部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承办的“中国-拉丁美洲加勒比国家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项目顺利结题。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邀请墨西哥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学家艾伯特•拉米雷兹(Alberto Ramirez)、马克•赫南德(Marco Hernandez),秘鲁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史安妮•巴斯凯兹(Shianny Vasquez)、马克•查皮塔兹(Marco Chumpitaz)来华进行为期半年(2017年1~7月)的人才交流与合作研究,这是南京地质调查中心首次引进国际人才开展交流与合作研究活动。该合作交流项目由姚仲友教授主持。本次引进秘鲁、墨西哥杰出科技人员来华工作,不仅有利于推广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先进地质调查技术,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国际影响力,更为双方开展中-拉国际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有利地促进了与秘鲁、墨西哥地质调查局在地学领域更深层次的合作。

2017年11月,巴西地质调查局地球化学专家乔•恩里克•拉力乍提、莱昂德罗•杜阿尔特、何塞奈乌沙•波利安德•罗德里格斯和里德奈尔•比安卡•塔克耐达•德•奥利维拉一行四人到访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姚仲友教授等人与其进行了深切会谈,共同探讨了在巴西合作开展国家尺度及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填图的合作计划,有效促进了双方学术发展。

科研工作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从最初的全然不知,到慢慢深入,最后结出累累硕果。正如在迷宫中寻宝,走过多少曲折弯路,历经千难万难,最终在找到科学宝藏的时候方可获得一种最大的欣慰。在姚仲友眼中,探索发现的过程诚然是艰辛的,但也不失为一种享受,虽要经历波折,但只要目标坚定,梦想终有机会实现。他愿意做平凡人,做出彩事,通过对实现人生价值的追求,为集体,为国家,为“一带一路”倡议贡献自己的力量。

上一篇:新型激光干涉仪研究进展——北京交通大学谢芳教授
下一篇:郁涛:勇于探索 敢于创新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