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詹显全:探寻精准医学奥妙 攻克疑难病症之门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社 时间:2018-07-06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很多人都对肿瘤患者避之不及。而在医学界,众多科研型医者用自己的智慧和青春推动着医学技术的发展,积极探讨着肿瘤的治疗途径。当很多医生仍围绕放疗、化疗、手术等方法进行肿瘤治疗时,却有一位医者,敢于追赶世界潮流,对世界上最热门也颇受争议的“精准医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精准医学与肿瘤治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就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詹显全教授。

詹显全,1999年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到中南大学肿瘤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两年,博士后出站后曾到美国田纳西大学健康科学中心医学院担任副教授,有11年海外医学科研经验。这期间,他主要在垂体瘤、视网膜病、胶质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疾病的蛋白质组学、疾病相关标志物和硝基化蛋白质的检测和鉴定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研究,获得了一系列宝贵成果,不仅被刊载于国际蛋白质组学领域的权威刊物上,还被收录在国际重要专著和书籍中,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和学习。另外,他还进行了酪氨酸硝基化蛋白质组学研究,发表了一系列相关SCI论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2年,詹显全教授回到国内,任职于中南大学。自此,他开始从多参数系统策略角度阐述肿瘤的分子机理、发现肿瘤分子标志物,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的变异进行研究整合,从而实现肿瘤的预测、预防与个体化治疗及精准医学。

詹教授在研究中发现,肿瘤其实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并且具有多病因、多过程、多结果的特征,涉及广泛的肿瘤异质性,更关乎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影像学组和相互作用组等多个层面的分子网络系统变化。也正是肿瘤的异质性、全身性、网络系统性使得传统“同病同治”治疗肿瘤的方式受到严峻挑战,也为他提出的如何对肿瘤进行个性化的精准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了有利条件。

詹教授表示,在组学中,蛋白质组变异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其中拷贝数变异、剪切变异、翻译后修饰等问题均非常明显。同时,蛋白质组变异与基因组变异和转录组变异相比更加复杂,可以说是基因组/转录组变异的终末表现形式。因此,他总结到,在肿瘤预测、预防、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过程中,蛋白质组变异因素必须考虑进去。

而谈到原因,詹教授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他说蛋白质和代谢物可谓是表型组的两重要元素,而表型组便是基因组通向精准医学的桥梁。因此,想要实现真正的精准医学,首先就要弄清表型组,即弄清蛋白质组变异和代谢组变异,才能进一步深入研究。

之所以对肿瘤蛋白质组学有着这样深刻的见地,源于他自1999年至今在垂体瘤蛋白质组学方面的近二十年的潜心研究,这期间,他不仅发表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期刊论文,同时对非功能垂体腺瘤蛋白质组的异质性及其分子网络变异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因此在国内著名的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的盛情邀请下,于2013年联合申报国家“863”项目,进行非功能垂体腺瘤的蛋白质分子网络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在该项目研究中,詹教授发现了“线粒体失功能、氧化应激、细胞周期失调、MAPK信号系统异常”这4个重要的信号通路网络的改变,进一步明确了非功能垂体腺瘤的分子机制,为发掘可靠的分子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国外任职期间,詹教授还对酪氨酸硝基化蛋白质组学进行了研究,发表多篇SCI论文,在国际硝基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达到领先水平。回国后,他首次在国内将酪氨酸硝基化和酪氨酸磷酸化结合起来,对恶性肿瘤的分子机理和分子靶标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詹教授提出,如果肿瘤关键硝基化蛋白质一旦被鉴定,不仅可以阐述肿瘤发生的分子机制;还能够针对硝基化的位点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癌症治疗提供精准的技术支持。

另外,詹教授还对个性化精准医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精准医学将为肿瘤的科研、临床实践带来新的理念、策略和技术方法,在攻克肿瘤的道路上必将大有可为。为什么这么说呢?他说,从概念上而言,精准医学是一种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在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发展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互应用过程中发展起来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通过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和影像组学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的靶点”是精准医疗的核心内容。更重要的是,精准医疗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可进行精确分类,从而实现对于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体化精准治疗的目标,有效提升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率。

如今,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为精准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正如詹教授所言,传统疾病的分类主要基于临床症状和体征检查等,而精准医学的疾病分类则更多的表现在以技术为基础从而全面考量疾病发生的分子标志物、基因多态性、表型(蛋白质和代谢物)变异、居住环境、生活方式等相关信息,从而形成一个基于生物分子谱的疾病分类新模式。

不难发现,詹教授眼中的精准医学,是一种依据个体内在生物学信息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为患者量身定制相应的健康医疗和临床决策的个性化医疗模式。它的意义已经不仅仅体现在为治疗癌症等慢病提供新思路,对健康和疾病认知更是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那么,“精准医学”就是一种完美无瑕的医学吗?显然不是的。正如詹显全教授所言,在认识精准医学的过程中,要尽量回归到常态,不能过热也不能冷。因为虽然这一理念应该是正确的,也引领着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拥有100年以上的生命力,但截至目前,精准医学仍仅是一个理想化的概念,在无限接近它的道路上还会有很多的泥泞和坎坷。因此,我们更要学会如何坚强和执着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从而为更多的疑难疾病患者带来健康新希望。

 

上一篇:弭尚岭:麦梗上的新型农民
下一篇:李壮:灾区应急如厕解决方案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