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弭尚岭:麦梗上的新型农民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社 时间:2018-07-06

中国是农业大国,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产品的优良品种并不多见,很多农产品种子都要从国外进口。为了打破这一技术壁垒,国内众多农业育种专家花费几十年心力,用一粒粒闪光的种子见证了中国力量。在这些专家中,乐陵市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创始人弭尚岭先生,是一位更贴近农民的小麦育种科学家。

弭尚岭,小麦育种专家,1985年开始从事小麦育种研究2001年创建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先后搜集育种材料60多份,育成“弭麦1号”“弭麦3号”10多个高产稳产高抗的小麦新组合以及12个高产育种材料,并因此获得“德州乡村之星”“乐陵市劳动模范”“德州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会“特约研究员”,获得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2016年度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他育成的弭麦一号小麦新品种,2013年6月河北农业大学和忠惠合作社举办的粮王大赛上一举夺魁,荣获“小麦种子王”称号;2008F3-2号高营养功能型彩色小麦2016年5月搭载了实践十号卫星、弭麦7号小麦2016年11月搭载了神州十一号飞船进行了航天育种,实现了让中国小麦种子飞上太空的愿望。

坎坷小麦育种之路

弭尚岭出身农民家庭,自幼失去双亲,与大伯相依为命,因生活贫困,只上到小学二年级就被迫退学。但积极向上的他仍借助各种机会学习,五角钱买的一本《遗传作物育种》让他对小麦育种有了最初的了解。为了不影响白天劳作,他往往凌晨三点就起床学习,让他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小小年纪就立志,要为辛苦劳作的农民增加收入。而正是这简单而现实的志向,让他一路前行,克服知识上的不足,抵御来自各方的压力,完成了一次次小麦科研育种难题的突破,为中国粮食安全贡献了一份力量。

弭尚岭于1986~1987年曾适种过美国的吨麦、德国的狼尾麦,发现其产量比普通小麦高出30%以上的产量,但由于不适应我国环境,而没有被大范围推广。从那时起,他试探性地培育适合国内种植的高产麦种。为此,除了每天奔走于田间地头,他还经常不辞辛劳的骑自行车到当地农科院向专家请教。最终,他培育出了一种新的优良麦种,平均亩产与普通小麦相比增加200多斤,受到当地农民的一致好评。

同时,弭尚岭的钻研精神也得到了当地农科院的认可,让他拥有了一个可以施展自己抱负的平台,也给了他到山东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习深造的机会。他紧紧抓牢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系统的麦种培育知识。

在打下一定基础后,弭尚岭首先尝试进行抗倒伏麦种的培育,即使是在2001年因农科院的裁员而被迫回家,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研究,而是在当年就创建了属于自己的山东省乐陵市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展开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截至目前,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在弭尚岭的带领下,已经积累育种材料92余份,先后杂交育成8个高产抗灾小麦新品种新品系,分离20多个高产育种材料,并逐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科研体系。

研究所培育的新型麦种包括:抗旱耐碱分枝型小麦“弭麦3号”,该品种具备抗逆性强的优点,表现为高抗锈病、赤霉病等多种病害,并且活秆成熟,在整个生育期均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丰产性尤为突出,兼具多花性、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等优势,单穗粒数55~145粒,改善了分枝型小麦适应性不广和品质差的缺陷。另外,分枝型小麦“弭麦4号”及“弭041”,是高水肥组品种,不仅抗病性强,且丰产性好。新培育的超高产大穗型——2001号,增产潜力巨大,推广前景广阔。

另外,在弭尚岭培育的新型麦种中还有颜色多样的彩色小麦,具备黑色、绿色、红色等十多种颜色。据弭尚岭介绍,彩色小麦并非转基因食品,磨出的面粉为纯天然彩色,关键是这种小麦不但产量较高,而且营养价值极其丰富,富含蛋白质、铁、锌、硒、碘、17种氨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原因是这种新型的彩色小麦能依靠强劲的品种优势,从土壤中天然吸收营养元素,不仅安全可靠,且易于吸收,非常有益于身体健康。

具体而言,彩色小麦种皮及面粉所含的天然色素都属于花色苷类物质,其含量均高于普通小麦数倍。此类花色苷类物质能够消除体内自由基、提高机体免疫力和改善心肌营养。另外,黑小麦中的黑色素主要成分是生物黄酮类化合物,它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基于此,弭尚岭及其团队成员进一步加深研究,利用超级麦的育种技术与种质对彩色小麦进行杂交,育成了一批具有增产潜力、稳产性较好、适应性较强的彩色小麦新品系,赢得了全新的市场。

辉煌产业发展之路

在弭尚岭的带领下,乐陵市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已经发展成为乐陵市唯一一家以杂交小麦育种为主,集育、繁、推为一体的科研单位。并始终以“科技领先,成果创新,发展生产,造福社会”为发展方针,有效调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以农业科技为依托,加强各方面技术交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促进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加快科技成果的生产力发展,推动“两高一优”农业建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速度。

多年来,研究所主要以杂交小麦育种为目标,对如何提高小麦品质、产量和经济效益等重大科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为主,重点研究了小麦品种与土壤类型的合理分配问题,力求效益最大化。并且根据生产趋势,进行品种资源的收集,明确育种目标,进行育种选题,培育小麦新品种新品系。

通过市场调研,弭尚岭带领课题组成员确立攻关课题后,再因地制宜制定各项科研、试验、示范、生产、推广方案,建设生产基地。有效促进小麦新优品种的销售推广,进一步加快小麦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研制,和农民获得双赢的效益。

研究所还结合实际,以“为农村 、为农业、为农民服务”为发展原则,将“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农业产业化”定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进新品种、新成果、新技术的生产力转化进程。在农业生产推广服务中,提供正宗渠道的良种、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物资,无偿向群众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组织群众科学种田,免费培训农民技术员。向农村发布种植业重大病虫害的测报结果,帮助制定具体防治方案,积极组织人员实施,防范于未然。

目前,研究所拥有科研工作人员9名,包括:1名高级农艺师,2名技术员,6名繁育营销人员;拥有一座试验温室,育种试繁基地200亩,杂交育种基地30亩,科研试验用具一应俱全,为培育小麦新品种奠定了科技基础和人才基础。同时,弭尚岭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与农业科研院校联合协作,建设科技服务联盟,提升科研水准,拓展业务范围,更好的将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实践证明,2001~2002年度,“弭麦3号”及其衍生品系在丁坞乡(旱地有盐碱性)5处区试比济南17(亩产660.7斤),结果晚熟2天,增产28.8%;比23号(460斤)增产52%;比济南16号早熟3天,增产8.8%,平均亩产达到929.2斤;种植在孔镇乡北小刘、弭家村的红壤土上,“弭麦3号”比鲁麦23号(830斤)增产15.9%,其平均亩产达到961.97斤。经过2001~2002年度在孔镇乡后屯、北小刘、弭家村等对比,“弭麦3号”比济南17号(亩产990斤)增产8.1%;在铁营乡(盐碱地)对比,比23号(亩产599斤)增产31.7%;比5031(亩产648斤)增产21.75%,“弭麦3号”平均亩产达到789斤,表现出比较强的抗旱耐盐碱能力。经过山东省农科院品质测定,“弭麦3号”容重比一般麦高100多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除此之外,弭尚岭还将新品种小麦带向了太空。2016年4月6日,他培育的2008F3-2号彩色小麦成功申请搭载实践十号卫星进行分枝型彩色小麦航天育种;5月22日,搭载实践十号卫星的2008F3-2号彩色小麦顺利返回乐陵;6月8日,对该小麦种子进行加代,10月26日成熟收割。同5月18日,弭尚岭研究的弭麦7号小麦”杂交育种及繁殖方法专利授权申请通过并发证;10月17日,弭麦7号小麦种子申请搭载神舟十一号飞船进行航天育种;12月12日,种子顺利返回乐陵进行加代育种,实现了中国人的小麦种子飞向太空的理想。

在产业化推广优良小麦种质的同时,弭尚岭不忘带领农民发家致富。2013年5月,创建了乐陵市弭科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农民实现增产增收,这不仅引来大量农民兄弟的争相购买,也吸引了众多投资商,希望共同合作,助农兴农。

“弭麦良种播天下,致富农民千万家”是弭尚岭和弭科农小麦研究所共同的目标,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的道路上,他们紧紧跟随农业生产发展趋势,将农民增收作为第一目标,引领创新,执着科研,默默耕耘,将自己的努力化作带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力。

 

上一篇:耕耘杏林健康梦 多元创新家国情 ——记北京伊济源面神经学研究院院长孙连桂
下一篇:詹显全:探寻精准医学奥妙 攻克疑难病症之门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