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组织的优化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社 时间:2018-07-11

地铁已经成为当前城市轨道骨干交通方式,截至2017年12月,建成投运地铁的城市已达31个,中国港澳台建成投运地铁的城市达4个,分别为:香港、台北、高雄、桃园。而地铁的客流组织的主要是指通过运用车站的设备、施工以及调度等方面的管理,来应对不同时段的乘客的客流问题,解决拥堵及滞留等。为使地铁的客流组织更加科学、合理,本文从地铁的标识设计、客流量预测设计、换乘站的客流设计、乘客的疏散设计4个方面探讨地铁的优化改进方案。

1 导向标优化设计

1.1 地铁导向标识设计的常见问题

通过对我国大中城市地铁导向标的调查发现,目前地铁导向标设计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地铁标识缺乏行业规范。由于各地选择的地铁标识库不同,因此对于公共场所及特定标识缺乏统一性。例如,对于出口标识有的地方采用的是英文EXIT,而有的选择中文“出口”;对于卫生间也采用不同的图示及中、英文标识。这样各自为政的标识设计使人们对地铁标识产生了混乱认知,不利于地铁标识推广。

2)标识与广告无明显区别,无法突出显示标识。地铁标识宜尽量简洁直白,而我国有些城市的地铁标识在同一个图示内包含多种表达含义,图形设计过于繁杂,晦涩难懂。同时还有些标识追求外观的丰富多彩,而使得地铁标识难以与周围的广告宣传图区分开来,易使乘客忽略地铁标识的存在。

3)设计理念落后,过于本土化。地铁标识作为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其设计理念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发展层次,而当前一些城市的地铁标识设计不能与国际接轨,采用通行的标识设计,给外地人员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另外,标识设计缺乏对于特殊群体的关注,残疾人士得不到相应的关照,不仅体现不出人文关怀,而且由于残障人士行动不便,易造成地铁拥堵。

1.2 地铁导向标识的设计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依据国内外成功的地铁标识设计经验进行优化处理,具体做法如下:

1)建议城市交通管理部门统一地铁标识设计,将相关的标识从图案到花色均采用全国统一设计,可以借鉴公路交通标识的设计理念及花式,将交通标识统一规范,有助于出行的乘客更轻松地辨识。

2)广告牌应与标识有明显的区别,在图案、设计以及摆放位置上均应与地铁标识采用截然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突出地铁标识的作用,不至于将二者混为一体。

3)随着我国改革开放都不断深入,一线城市已经开始与国际接轨,WTO协定的开展使得国际间贸易往来频繁,城市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因此,地铁标识的设计应结合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将设计图案尽量与国际上通行的地铁标识相接近,以便于不同国家、地区的乘客通过标识乘降地铁。

4)在地铁标识设计中应当考虑特殊群体的使用,将地铁标识设计成声、光、电一体的艺术实体,不仅体现了地铁设计的人文理念,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还可以引入智能设计,将地铁标识融入更多的科技含量,使人们进入地铁后依据标识导航顺利地换乘及出入。

2 客流量预测优化设计

客流量的预测对地铁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城市轨道交通设计中,用好客流预测的结果对线路、车站、各系统的规模影响很大。通常情况下行车安排依据客流量来设计时间及区段,地铁的出、入口的开放数量也与客流量成正比,甚至地铁在设计施工时也应当考虑所能承受的最大客流量,因此如果客流量预测不准确会给地铁带来的设计失误。以往的客流量一般根据出票量测算,数据滞后而且缺乏准确性,无法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为了确定出客流组织的具体参数,目前地铁行业主要采用的是Lsgion软件来测算客流量。该软件采用仿真模型依据乘客的步频、步长等数据估算出客流量,并对地铁周边的环境进行模拟仿真测试,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得出客流高峰的时段及区段。Lsgion软件的应用标志着我国地铁行业进入人工智能化管理的新阶段,通过对其数据进行整理,得到客流的峰值,并据此设立服务设施的开放数量以及安排车次。关于地铁客流的预测,目前也可结合互联网大数据进行,通过地铁的日常客流量数据建立序列模型,并融入轨道交通的空间信息,结合空间分布的手机用户定位信息以及无线WIFI接入信息,呈现客流的时间分布及空间分布特征及规律,实现了客流量预测的新突破。

3 换乘站优化设计

3.1 换乘站设计存在的问题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换乘站是重要的节点,其设计的合理性决定着地铁客流的顺畅与否。根据调查,目前换乘站的客流组织设计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自动售票系统设计布局不合理,安检通过能力不足,造成客流拥堵。

2)运营计划不周,高峰时段客流过于集中,易引发冲突。

3)客运组织无法应对紧急情况,突发事件造成客流滞留。

4)乘客流走行距离设计较短,只考虑乘客的便捷,却忽视了客流组织的难度和瓶颈。

3.2 换乘站优化设计

根据以上问题,结合各城市的不同特点,对地铁客流组织的换乘站进行以下优化设计:

3.2.1 自动售票系统的布局优化方案

1)按照客流方向布局,提高使用效率。自动售票系统应当设置在客流的入口一侧,否则会造成与出站口的客流相冲突,形成客流的拥堵。同时为提高自动售票的使用效率,可以与网上售票以及支付宝、微信、NFC扫码感应进站相结合,并逐步推广全国城市一卡通,鼓励乘客使用自动售票系统,以减轻人工售票的压力,缩短购票时间,减少乘客在地铁内的停留时间,使客流更加顺畅。

2)应将自动售票系统设置在服务台附近或检票口附近,便于对自动售票系统进行管理,如果将设备设置得过于分散,远离人群,则地铁管理部门为管理该系统需额外投入人工成本,这样就背离了自动售票系统的高效的初衷。同时应当增强安检通过能力,适当增加安检口以及提高安检的技术,缩短安检通地时间,减轻乘客滞留。

3.2.2 运营计划的优化设计

由于高峰时段内地铁易造成客流拥堵,因此一些与高峰时段相同的车次可以考虑错峰入站,还可以将向峰时段的客流利用地铁标识引入不同的出入口,以减少人流冲突。对于高峰时段可以适当增加车次,缓解区间压力。不能孤立地考虑某条线路的运营计划,而要根据各线路的客流量,特别是高峰时段客流量,综合制定换乘枢纽各方向列车的到发时间,防止多个方向的列车同时到达枢纽站。另外,由于换乘平台至站台通行能力有限,易产生拥堵,因此可以考虑采用“几”字型围栏绕行,增加走行距离,减缓换乘平台拥堵压力。

3.2.3 完善客运组织应急预案

地铁应急预案是为了防止重大意外事故发生时有序地组织和疏散客流,使得乘客在紧急情况下得到有效安置。各大型地铁站均应当配备有效的应急预案,并提交有关管理部门审核批准。并且车站内部应当定期对应急预案进行演练,对方案细节不断修正,熟练地掌握应急预案的操作要领,当发生大客流事件时,车站可根据预先设定的标准条件启动突发大客流应急预案,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迅速灵活地妥善处理。

3.2.4 优化换乘距离方案

增加乘客换乘走行距离,延缓乘客快速到达需要换乘的线路站台。在车站进行建筑设计时要结合线路设计的中远期行车间隔,考虑换乘站最短换乘距离乘客走行的平均时间要大于中远期的最小行车间隔,以有效减缓站台乘客滞留,在换乘站出现极端情况时进行客流控制。

4 客流的疏散设计

目前国内很多城市的地铁在高峰时段客流常常会出现交叉现象,造成拥堵及滞留。形成客流交叉的主要原因是地铁的布局不合理、对客流缺乏管理,从而造成不同走向的乘客形成了交叉客流,阻碍了地铁交通的顺畅。乘客的疏散问题一直是困扰地铁客流组织的难题,如何有效管理客流,使不同时段的地铁内部秩序更加有序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对于交叉客流的问题,国内许多城市地铁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4.1 增设移动护栏

在上、下班高峰时期,为进站与出站的不同方向上设置移动护栏,以防止不同方向的人发生肢体碰撞,阻碍站内交通的顺畅。

4.2 撤消造成拥堵的商铺

地铁商铺是为了丰富地铁文化,为来往的乘客提供购物方便而设置的商业区。作为地铁的附属设施,地铁商铺的存在不应当给地铁的通行造成因扰。而现实中一些商铺设在地铁活动的中心地带,往来购物的顾客常常会与出入站的乘客形成交叉客流,特别是在早晚高峰时期,逆流的顾客给乘客带来极大的不便。

4.3 改变地铁布局

造成客流交叉的另一类原因是由于售票口设在出、入通行道上,使得人流因售票口而分散开来,形成交叉客流。还有一些检票口与乘客通行的楼梯垂直设置,这样在检票时队伍与上下楼梯的乘客形成了交叉客流。因此,要减少交叉客流的出现就应当合理布局,将售票处、检票口设置在远离通道的地区,避免形成交叉客流,同时还可以在站厅层增开换乘门洞以增加换乘客流疏散能力。

4.4 关注客流密度

当换乘站上人流过于密集时,车站设备、设施和组织人员等资源的效能就会降低,这时就会在乘客中产生潜在的内心压力,在地铁换乘站最应密切关注的是站台、通往站厅的楼梯、大厅和通道。应由里向外、由下而上的关注人流出度,把握这些区域入口的流量限制。为避免客流过于集中,防止乘客在排队过程中产生拥挤、踩踏,地铁客流组织工作应当密切关注人流的密集程度,并适时开放临时通道,缓解人流压力,及时采取应急疏散或限制客流量的措施。

5 结语

城市轨道交通就像城市的血液,它源源不断地通过运输为这个城市注入了新鲜与活力,记录着城市的成长的轨迹,承载着城市生存与发展的希望。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轨道交通中地铁的骨干地位,应当从实际出发,结合各城市不同的特点与情况,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使地铁的客流组织更加科学、顺畅,只有不断更新和完善地铁的建设理念,才能提升我国地铁运营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尹浩东.运营中断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出行行为建模与客流诱导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7.

[2]许得杰.城市轨道交通大小交路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3]杨欣.面向节能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图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6.

[4]孟珍珍.西安城市轨道交通APP界面设计及功能优化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

[5]张海涛.地下公共交通影响下的城市综合体流线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7.


收稿日期:2018-04-15

作者简介:元铭(1986-),男,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责任公司运营分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行车组织、客运组织。

上一篇:宣城铁山路上跨合杭高速公路大桥设计研究
下一篇:城轨施工项目安全质量智能管理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