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是世界生命湖泊网的重要成员。鄱阳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保护鄱阳湖生态环境,对保护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全国生态安全,乃至全球生态安全特别是全球水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基于这种认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黄国勤教授就开始对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进行探索。
黄国勤,江西省二级教授、江西农业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校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所长)、生态学学科带头人。曾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土壤养分管理国家工程实验室第一届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现代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大学粮食与食物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西省生态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西省高校生态学学科联盟理事会理事长、江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特约研究员等。1997年,成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从1998年至今连续5届被评为“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998年被评为“江西省主要学科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03年被评选为“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2004年荣获首届“江西青年科学家”称号,2006~2008年期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2008年荣获“江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3年荣获“全省农函大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08年、2013年、2018年连续三届被聘为江西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专家组成员,等等。
鄱阳湖曾经一度出现了湖面缩小、湖容锐减、湖水水质变劣的问题。20世纪50年代围湖造田造成湖岸线缩短了近一半,鄱阳湖面积减少了四分之一,并导致蓄洪能力减弱,湖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湖面缩小导致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给湖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危害。除了洪涝灾害之外,也造成了湖区旱灾、农作物病虫害、血吸虫病等灾害的频繁发生。
探索鄱阳湖湖泊生态学的理论与技术,实现鄱阳湖湖泊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既是历史的需求,也是人民的需求。黄国勤自1984年大学毕业留校开始即参加了“鄱阳湖区综合考察和治理研究”课题,该课题研究成果于1992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黄国勤还先后主持和参加了“鄱阳湖区圩区、平原、丘陵、水田、旱地耕作制度主要类型的现状评价和调整方向的调查与试验”“鄱阳湖区冬季农业开发的研究”“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研究”“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研究”“鄱阳湖地区种植业区划研究”“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冬季绿色高效循环农业模式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等多个研究项目(课题或专题),研究成果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或国内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尤其是,“鄱阳湖区耕作制度调查与试验”科技成果获得1989年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鄱阳湖区冬季农业开发的研究”成果获得1994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和江西省农科教突出贡献奖三等奖。
在承担上述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黄国勤分析了鄱阳湖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鄱阳湖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着生态破坏、水质污染、水产结构不合理、水产资源生物多样性减少,以及保障措施不健全、管理不善等一系列突出问题。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黄国勤提出了加快植被恢复、优化水产结构、控制水质污染等多项实现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循环农业主要有立体型、共生型、再生型、循环型、减灾型、休闲型、低碳型和复合型等类型与模式。进入新时代,发展休闲农业、实现绿色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黄国勤指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的基础上,他重点分析和归纳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的类型与模式,指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第四章“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中明确指出:“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据此,黄国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为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黄国勤指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尚存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资金不足、技术不新、模式不优、推广不力、素质不高、规模不大、链接不紧、交流不多、奖惩不力和效益不佳等各种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他提出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加强学习,加深认识;科学规划,有序发展;增加投入,改善条件;优化模式,创新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培训人才,提升素质;开展交流,扩大合作;健全制度,规范管理;重视科技,加强研发等。
当前,鄱阳湖水质正在变得越来越清,鄱阳湖是全国五大淡水湖泊中唯一没有富营养化的淡水湖泊,鄱阳湖的栖息候鸟越来越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日趋完善,休闲农业、循环农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黄国勤已经与“鄱阳湖”结缘将近四十年,不仅在实践上取得“实效”,守护“鄱阳湖”,促“湖区”农民脱贫致富,而且在理论和学术上也取得丰硕成果,出版《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鄱阳湖区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鄱阳湖流域农业与生态研究》(合作)、《鄱阳湖及周边经济区农业地质环境与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合作)等多部著作,并发表大量相关学术论文,得到了行内、业内专家和“湖区”农民的一致认可与赞誉,也赢得了一系列荣誉。
他不忘初心,始终坚持为守护“鄱阳湖”、为鄱阳湖绿色发展、为“湖区”农民脱贫致富多做实事、好事,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及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不愧是一位把“绿色”成果写入鄱阳湖、写满鄱阳湖的江西“土”专家、“绿”专家。
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黄国勤这样一批“土”专家、“绿”专家“痴心”鄱阳湖,鄱阳湖必将越来越美,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