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高速铁路路基CRTS-I板式无砟轨道支承层施工技术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社 时间:2018-08-08

1 工程概况

新建铁路成都—绵阳—乐山客运专线CMLZQ-1标,里程范围DK0+000~DK35+310,总长35.332km。主要包括路基14.439km;桥梁14座/19.877km;隧道2座/1.016km;成绵乐客运专线全线铺轨工程。DK13+849.32~DK16+417.82段共有软土路堤2568.5m,是一标路基工程的重点工程。地基采用换填、CFG桩、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等措施进行加固处理。边坡防护及支挡主要采用浆砌片石挡墙、锚固桩、锚杆框架梁、L型挡土墙、水平铺设土工格栅,三维排水柔性生态护坡、液压喷播植草、栽植灌木、播草籽、喷混植生等形式。

2 工程特点

在路基支承层实际施工时,选择的施工方式为时模筑法,而混凝土的规格是C15,混凝土具备显著的低塑性,并且其坍落度是1~3cm,因此相关施工人员一定要严格控制混凝土入仓及振捣两个步骤,当然,混凝土平整度的把控也非常重要,并且是建设中的难点,低塑性混凝土的拌制地点是混凝土拌合站,运用自卸汽车作为混凝土的输送工具,并且直接运输到相应作业面,倒入灌筑部位直接卸料入仓,入工平仓后,借助擂入式振捣器,完成混凝土的振捣操作,并且借助摊铺机,完成混凝土的初平工作,之后就可采取铝合金进行刮尺精平和收面的流程。

3 施工工艺

3.1 测量放样与模板安装

测量工作人员分析原线路坐标及CPIII布设之后,就要在作业精度需求的基础上放出边线,并且钢钉布设的间距是5m,在钢钉上将支承层顶面高程位置明确标出,之后作业人员就能将墨线弹出。

因为路基支承层的作业面是基床表面,因此加固模板时,可以不选择可调节丝杆,而是选择焊接支撑架,运用打插筋的技术完成加固施工。

3.2 砼浇筑

上面已经介绍了支承层混凝土的选择,而其配合比用试验室所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浇筑施工进行之前,一定要严格检测混凝土坍落度、温度等,假若符合相关标准,就能进行浇筑施工,当然,编制完善的标养方案也很关键。完成入模操作后,先振捣混凝土,这时运用的工具是振捣棒及振动梁,实现提浆整平的目标。具体的作业要求如下。

1)浇筑施工开始之前,应运用喷雾器,采取人工的方式,保持基床表面的湿润性,但是不能出现积水的现象。

2)运用自卸车之前及之后均应将自卸车冲洗干净,并且在实际运输时,应在上面覆盖棉被,防止拌合物出现失水太多的现象;在卸料时,一定要做到布料一次到位,而卸料高度也应控制在1.0m以下。

3)人工平仓结束后,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捣固作业,在混凝土振捣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控制速度与方向,应始终保持垂直状态,并且插孔一定要自己实现封闭。

4)冬季及夏季混凝土入模温度分别是5℃以下和30℃以下。混凝土在实际浇筑过程中,提浆整平机辊压,注意应多次进行辊压,如此方能保证混凝土是粗平状态,然后刮平,此阶段的工具是铝合金尺,刮平工作应反复实施3次以上,平整度应符合7mm/4m。

3.3 支承层顶面拉毛

拉毛的方向包括横向和纵向,时间是初凝至终凝阶段,拉毛的工具是长柄塑料拉毛器或毛刷,拉毛的深度是1.8~2.2mm。

支承层顶面应平整,其表面平整度应达到7mm/4m,顶面高程+5mm,-15mm,其它外形尺寸指标应满足《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4-2010)的要求。标高控制为正误差,从而节约CA砂浆(成本较高),为单位创收创效。支承层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应符合表1规定。

1 支承层施工的允许偏差、检验数量及检验方法表

序号

检验项目

检验频率

质量要求

1

抗压强度

每500延长米检验一次(3个试件)

12~18MPa

2

中线位置

每20延长米检测一次

≤10mm

3

厚度

每20延长米检测一次

±20mm

4

宽度

每20延长米检测一次

±20mm

5

顶面高程

每20延长米检测一次

±5mm

6

表面平整度

每20延长米检测一次

10mm/3m

7

切缝

全检

切缝应贯通竖直,缝深应符合设计要求

8

拉毛

每50延长米检测一次

拉毛纹路应清晰、整齐

9

表面质量

全检

表面应平整、颜色均匀,不得有疏松及缺棱、掉角等质量

3.4 支承层横向切缝

混凝土凝固后,就可进行支承层的切缝处理,并且不能在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束一天后再进行此操作,切缝时控制间距在2~5m之内,以支承层厚度的1/3为基准,切缝深度一定要大于此基准,且切缝时应注意断面和轨道中心线处于垂直状态。

3.5 支承层养护及拆模

在夏季进行路基支承层作业时,应先将塑料薄膜覆盖在上面,并将土工布覆盖在上面,防止水分流失。而在冬季时,将塑料薄膜覆盖在上面后,再覆盖面被,达到保温的效果。养护时间应控制在>24h,养护时间>7d。侧模与端模在混凝土强度>2.5MPa,表层与棱角不会由于拆模出现受损现象的时候,就可以拆除。

4 施工质量标准

4.1 模板施工质量标准

一定要严格控制模板施工时的安装精度,只有精度达到相关标准,支承层顶面高程才可以真正满足±5mm的标准。当然,模板安装完后,还应根据设标网的标准,对模板顶高程进行严格的核查,若是顶面高程的偏差超出允许范围,就要进行有效的调整,一定要符合±5mm的标准,详见表2。

2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中线位置

10

全站仪

2

顶面高程

±3

水准仪

3

内侧宽度

+10,0

尺量

4.2 混凝土施工质量标准

如表3所示为混凝土支承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3 混凝土支承层外形尺寸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序号

检查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厚度

±10%设计厚度

尺量

2

中线位置

10

全站仪

3

宽度

+15,0

尺量

4

顶面高程

±5

水准仪

5

平整度

7mm/4m

4m靠尺和塞尺

5 路基支承层施工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5.1 边缘坍落

产生边缘坍落其实是因为模板边侧角度出现了偏差,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调试预抛高,并不符合相应的要求;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摊铺机摊铺的效率太小,这就会导致振动棒振动强度对已经铺好的边侧造成极大的影响,然后产生这种现象。

5.2 倒边、麻面

倒边及麻面均是由于混合料中的砂浆、骨料产生了严重的离析问题,前者是由于边缘产生了离析问题,后者是因为中间出现了离析问题,而假若混合料坍落度太小,同样会产生倒边的现象,可见坍落度的控制尤为重要。

5.3 摊铺路面高度

引导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摊铺路面的实际高度,所以安设基准柱时,应保持直立的状态,并且相距长度应控制在特定范围。柱上的引导线应始终紧绷,不能产生下垂、跌落的问题,操作过程中,不可以和钢丝线接触。可见,在实际作业中,应控制坡度位置的改变。

5.4 混凝土运输

混凝土在实际运输时,一定要选用自卸式的小型汽车。其根本原因是若是使用大车型的运输工具,就会导致混合料在实际卸载时,面积超过规定程度,或是直接大于摊铺机履带宽度。如此,要借助人工形式,重复对混合料进行施工,会使人工费用提升,并且会降低摊铺的质量及实际效率。

5.5 原料分布

1)在实际作业时,原料的分布尤为重要,是作业效率及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鉴于此,在进行原料分布时,应选择中小型履带式挖掘机,并且运用经验丰富的司机。

2)在实际施工中,履带式挖掘机并未接触混合料,所以也就不会产生履带卡死的故障。

3)挖掘机和自卸车的运行及施工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进而使施工效率得到强化。

5.6 混合料

假若在实际运输中,混合料太稀,就应把料卸在距滑模机相对较远的区域,假若水分蒸发彻底之后,而混合料符合相关要求,就可以开始布料;假若混合料中粗骨料太集中,就应在第一时间分散原料。

5.7 滑模机摊铺

1)假若滑模机的摊铺速度太小,就会产生“爬行”问题,摊铺机窜动,形成极大的冲击力,降低摊铺质量。

2)一定要动态检测支承层表面效果,假若产生粗糙现象,就应针对相应的数值进行有效的调整,设定表面高度。

3)在曲线地域展开原料分布时,应控制外边缘的混合料高度,相对于内边缘,应高些,这样摊铺机在作业时,才能有效碾压支承层,使支承层的效果及质量得到有效保障,进而有效保障工程的整体质量。

4)在实际操作中,若某一履带未着地,就应在第一时间针对路基状况进行检查。假若路基产生松、软、不夯实的状况,就应借助木板完成加长铺设的施工,进而使摊铺的安全性得到保障,防止产生车辆陷落故障。

5)摊铺机运行时,由于机械方面的因素,会产生明显的晃动,鉴于此,应重视防范传感杆滑落到基准线外。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对该高速铁路路基CRTS-I板式无砟轨道支承层的建设分析,文文提出一套科学的施工技术,有效提升高铁路基支承层施工质量及水平,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军红.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支承层施工控制[J].山西建筑,2011,(18):135-136.

[2]胡华军,白舰兵,关飞.无砟轨道路基支承层施工技术[J].铁道建筑技术,2008,(S2):237-239,282.

 

收稿日期:2018-04-18

作者简介:张健伟(1983-),男,河南周口人,中铁(贵州)市政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高铁施工。


上一篇:建筑桩基施工中旋挖钻孔成桩技术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高速公路高液限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