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18-08-22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作为构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因具有安全性高、非接触识别、速读速写能力极强、无需人工、体积小、形状多样等优点在生产、仓储、智能城市、家居、养老等众多领域得以应用。将RFID技术应用于图书馆,同样给图书馆工作带来变革性的意义,不仅实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而且提高了服务的人性化,在图书馆功能一体化、智能化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发展前景良好。

1 RFID技术概述

RFID技术,也称“电子标签”,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而无须识别系统与特定目标之间建立机械或光学接触。可见,RFID技术是伴随无线电技术和雷达技术而发展的,基本原理与无线电广播的数据接受和发射相同。这一技术的雏形是在二战时期作为军事武器出现的,正式提出是Harry Stockman于1948年发表的文章《利用反射功率进行通信》中。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RFID技术开始陆续应用于商业,最初主要用于物流领域,用于对物品进行安全监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读写速度不断提升、数据容量不断增大、跟踪范围日益广泛、应用领域逐渐扩展,尤其是RFID卡钥匙内部集成电路具有优良的数据储存和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使RFID的市场彻底打开。

RFID技术区别于条形码等传统识别方法的最大特点是不用接触即能识别,例如在一些雪、雾、涂料、尘垢等条形码无法阅读的环境中仍可实现快速阅读(小于100ms)。总体来看,这一技术的特点主要有:安全性能高、能够实现非接触式识别、速读速写能力极强、无需人工、体积小、形状多样等。目前,RFID技术的应用领域涉及物流、零售、服装、制造、身份识别、防伪、资产管理、交通、食品、图书馆等,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方法产生了革命性变革,极大解放了人力,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效益。

2 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分析

2.1 RFID技术在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国外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要早于我国,现已经较为成熟,尤其以美国和日本最具代表性。当前,美国图书馆RFID应用上仍位居世界第一,很多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如国科罗拉多州的杰弗逊国家公共图书馆、圣安东尼奥市的图书馆、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市公共图书馆等)和大部分大学图书馆均引进了RFID系统进行管理,切实发挥了作用,效果良好。日本也非常重视RFID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在该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图书馆的RFID应用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2 RFID技术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近十年左右,我国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也开始普遍。尤其是各高等院校的EAS科研成果不断向企业转化,为我国图书馆实现开架式管理的推广奠定了基础。现今RFID越来越普及,在图书馆界,RFID取代传统开放式图书管理模式(条码管理+EAS防盗)已成为重要发展趋势。2006年集美大学诚毅学院成为最先引进RFID技术的高校图书馆;同10月,深圳图书馆成为我国首家全面使用RFID标签的公共图书馆,引进国外TAGSYS技术开创了我国图书馆RFID的新局面。RFID技术在我国正式普及的标志事件是2008年9月,国家图书馆新馆应用RFID技术将传统服务和数字服务相融合。相关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已经实施或正在测试RFID技术的图书馆已达200余家。

2.3 RFID技术在国内高校图书馆的应用方式

我国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产品的方式主要是:RFID图书/档案管理系统采用RFID技术,在图书/档案上粘贴电子标签,结合RFID读写设备(馆员工作站、馆藏清点车、自助借还终端、防盗通道)等对图书/档案的检索、盘点、定位、借还、防盗管理等各环节进行优化处理。该系统简化了管理流程和借还手续,大幅提高了图书盘点及错架整理的效率,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劳动强度,并实现了图书/档案的快速、精准定位,提升了人性化服务水平和安防水平。RFID快速读写能力更能大幅度提高图书/档案流转中出入库等环节的管理效率。

RFID在图书馆的应用中,每一本书、每一本杂志,每一张光盘都有一个唯一的标识符号,通过这个标识符可以进行快速精准的库存管理和流通处理。RFID图书馆系统以RFID技术为基础,以RFID中间件为媒介实现了先进的RFID技术和图书管理方法的有机结合,将先进的RFID技术同图书管理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有效精简了图书管理流程,切实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大大减轻了图书馆员的劳动强度,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更具现代特征。

2.4 RFID技术的优势

相比传统的条码加磁条方式,RFID技术具有四大优势。

1)提高图书借还效率。RFID智能标签读码器能够快速、大范围读取识别信息,大大节约时间,提高读者接待能力,省时省力。

2)提高读者服务体验。借助外围设备和网络系统,读者可实现自主查阅、图书借阅归还手续,方便快捷。

3)在传统模式下,乱放错放的图书给工作人员带来巨大工作量,在RFID系统中录入图书的架位信息,工作人员可以使用手持式阅读器及时发现乱架的图书信息,轻松完成排架和整架工作。

4)提高防盗监控能力。RFID门禁系统能够通过集成的阅读器准确识别是否为违规夹带或借阅记录遗漏图书,如果是则发出警报,大大降低了漏报率和误报率。

3 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问题

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中,各高校经费有限,很多高校迫于资金限制而无法引进和应用RFID技术。因此,资金问题是制约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推广应用的首要因素。当前,电子标签的价格比较高,按频段、天线、电源、工艺、封装等有不同的收费标准,电子标签的价格从0.5~200元不等,单价看起来尚可,但对于动辄拥有数十万甚至上百万册馆藏的图书馆而言却是一笔不菲的费用。射频阅读器的价格一般都在1000美元以上,而一个图书馆往往需要安装多台。

3.2 标准化问题

标准化问题是造成RFID应用的一大壁垒。很多国家或国际机构都颁发了有关RFID的技术标准,但未完全实现兼容,标准并未实现统一。而且,生产RFID产品的很多公司往往都采用自的标准。纵观当前市场,可供射频卡使用的标准有ISO7816、ISO10536、ISO14443ISO15693ISO18OOO,而应用最多的是ISO14443ISO15693,这两个标准都由物理特性、射频功率和信号接口、初始化和反碰撞,以及传输协议4部分组成,都有相应的标准内容。

3.3 兼容问题

兼容问题伴随标准化问题而产生。正是因为缺失统一标准,所以各图书馆往往依据自身情况制定不用的编号方法。每个图书馆馆藏图书都有自己的原始编码,使用新的电子标签重新标识时,能否与旧有的编码兼容,也是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时面临的问题。

3.4 安全问题

RFID芯片在物理安全方面具有较高的性能,例如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物质具有很强抵抗性。但由于RFID识别的信息媒介是电磁波,携带着嵌有电子标签图书的读者有遭到追踪的潜在威胁,所以在图书流通领域使用RFID有可能涉及个人隐私权遭受侵害的问题。RFID技术的保密有多个层次,可根据需要选择。安全性要求不高时,可选明码传输;安全性要求高时,可选择DES加密传输,也可以选择设置密码认证。

4 提高RFID技术应用水平的办法

4.1 加强RFID技术的深层次应用

普遍认为,只要能够为读者提供智能化的服务就视为深层次应用。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的目的绝不只是提高工作效率、解放人力、增加图书流通力等,而是要将RFID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等相结合,实现智能化服务,这既是信息社会对图书馆发展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例如,要实现自助借还、图书定位和图书馆的馆藏盘点及自动分拣等,可能受资金、场地、技术成熟度等约束,目前还难以全部实现。本文建议,应结合各图书馆的建筑特点和馆藏文献情况,有针对性地设置自动分拣系统,杜绝照抄照搬;按照图书的重量和分拣顺序把图书放到周转箱不同的位置;实时追踪分拣流程,并进行可声光控制;系统对图书馆原有的RFID设备进行无缝对接等。

4.2 完善技术,提高服务质量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自助借还机错借、错还现象时有发生,这类问题看似小,实则大,严重影响用户体验和对新技术的信任度。图书馆应及时关注应用中出现的所有问题,分门别类地统计和分析,与厂家保持密切联系,完善技术,保证设备正常使用。在服务方面也要耐心细致,提升读者满意度,真正提高工作效率。

4.3 加强需求表达

引导和加强图书馆用户的需求表达,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信息表达更充分,接受更完整,最大化挖掘RFID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服务能力。高校图书馆接触的读者多为大学生和研究生。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对新设备、新技术的好奇心强、接受度高、易上手,所以他们的需求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成为其对新技术评价的重要影响因素。图书馆工作人员要重视与学生的交流,集合他们的意见,多与厂家反馈,使产品、设备、程序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优质、深层次、契合读者需求的服务,同时也为图书馆节省投入成本。

5 结语

相比日渐被淘汰的条形码,RFID技术在高校图书馆的系统化应用引发图书馆工作流程、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的重大变革,从而形成新的业务流程重组,大大推进图书馆自动化程度提高图书馆智能化服务水平现阶段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RFID技术必定越来越成熟,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将指日可待;在新制造技术和巨大市场需求的催动下,RFID及其阅读器,以及硬件设备成本也必定下降到多数图书馆所能受的程度但也应该正视限制RFID技术应用的因素和条件,例如图书馆建筑材料和结构所造成的RFID信号衰减问题多因素引发的RFID读写错误率问题等。总体来看,高校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已经获得明确而显著的成功,后续需要进一步规避风险,发挥优势,全面提高其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进景祥祜邓景康图书馆RFID技术及应用[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2]孙继周浅谈RFID技术在图书馆应用方面主要存在的问题[J]科技广场20159)

[3]范秀红RFID智能技术在图书馆中应用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69)

[4]陈嘉懿智慧图书馆的构建之道——浅谈高校图书馆RFID技术应用新思路[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3,(1)

[5]陈定权,王孟卓我国图书馆RFID的十年实践探索(2006~2016)[J]图书馆论坛201610)

 

(作者系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馆员)


上一篇:航测无人机数据处理软件对比分析
下一篇:110kV电缆终端故障分析及防范措施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