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和企业招工问题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也使我国大学生就业难成为国家和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作为国内著名的教育学家,齐鲁理工学院教授刘恩超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刘恩超,博士,齐鲁理工学院科研处长,国家人文社学专家库专家,中国教育学会会员,济南市十佳个人,山东省社科名家。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建筑给排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研究与教学工作。先后承担《给排水工程中雨污分流系统研究》《城镇居住小区园林绿化与休闲功能的有机结合研究》《中水回收利用系统研究》《新型智能园林喷淋系统的研究》《大学生创新能力研究》《高职院校创新精神培养研究》等科研课题16项。主编《建筑工程概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建筑设备》《中外建筑史》《建筑工程测量》等教材6部,发表论文22篇,授权“一种新型园林节水灌溉装置”等专利12项。其中,“浅析建筑工程防水质量控制”“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研究”获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研究”“用人单位需求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要求和影响研究”2篇论文获全国“软实力杯”优秀论文奖。
寻根觅源,建言献策
凭借多年的大学教育经验,刘恩超总结出了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两大原因,分别是外因和内因。
其中,外因主要包括:①社会地域发展不均衡,绝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意愿是大城市,基层和相对欠发达的西部地区较少有人愿意去。②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③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高端市场海归“杀”回,留学生回国直接挤压国内大学生的就业空间,成为国内大学生就业的强劲对手。④存在性别及生源地歧视,女大学生明显处于劣势;另外,不少用人单位选人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甚至一些地方政府招聘公务员时也实行地区保护主义,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⑤高校扩招教学质量下降。在社会需求岗位没有明显大浮增加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压力势必会比以前大很多。⑥学校专业设置盲目、错位、死板,不能适应社会需要,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不尽合理。⑦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⑧学校的就业指导没有跟上,就业渠道不畅,当前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这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内因主要包括:①大学生期望过高,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选择就业区域时,过度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区,造成这些地区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加。②放不下面子进入车间工作。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和“就业难”与“技工荒”。③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当今社会已开始从身份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变,职业再生能力一直伴随着大学生就业和从业的职业生涯始终,提高就业率要从提高就业能力入手。④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缺乏社会公德;缺乏诚信,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一定的损害。⑤大学生自身定位偏颇,求职生涯模糊、途径不准。⑥就业难不如再考研。据人才市场反映,近年来研究生与本科生同时进入市场竞争,硕士生找工作成功率也开始下降。
针对这些情况,刘恩超教授认为,提升就业,要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做起。这就包括:①充分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数字表达能力,图示表达能力等几种形式在内的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②初具组织管理能力。要求大学生必须能从全局的角度加以协调处理好日常工作中涉及行政、业务工作的各个环节,在千头万绪、具体繁杂的工作能够做到有条不紊,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领导能力。③沉着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操作能力。④锻炼自控能力。遇到不顺的事能否压下心头的怒气,冷静处理,是对大学生素质高低的一种考验,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错,导致工作的失误。
当然,除了学生的“学”,老师的“教”更重要,因此,刘恩超教授在教学中更是独具匠心,他认为,首先,教师要成为创新型教师;其次,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愿听、愿想、愿说”“敢疑、敢说、敢辩”;最后,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想象,鼓励学生质疑、标新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当然,课堂的趣味性、知识性、竞技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而间隙性的成功体验是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再现的重要手段。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刘恩超教授告诫他们要遵循“客观认识自己、增加诚信意识、增强团队意识、培养良好习惯、提高专业技能、做好职业规划、认同企业文化、珍惜就业机会”八大原则。
创新不止,与时俱进
在多年的创新科研与教学中,刘恩超教授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还要属“一种新型公路排水装置”专利技术的研发。他说,自己作为济南人,对济南的“718”特大洪水灾害至今记忆犹新,对因排水不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永远留在悲痛的记忆中。如何解决道路排水通畅问题一直是其时时思考的问题,为此,他调研了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特别是青岛市古老的城市排水系统,查阅了近30年的山东省降水资料,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公路排水装置,极大地提高了路面积水的排放速度,有效地解决了路面积水问题。
如今已经54岁的刘恩超,不仅在教坛上继续勤于耕耘,而且在科研上也丝毫不放松,不断充电,提升专业水平。2012~2017年,他先后主持省部级课题4项,研究成果获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优秀成果三等奖2次,发表论文多篇,并出版专著教材多部。在教学的同时,他紧跟科技前沿,与济南的本地企业联合,为学生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同时,也帮助企业成功申报国家实用型专利多项,为企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帮助企业向高新技术型企业转型。
未来,刘恩超教授计划在全国寻找合适居所和高校,再奋斗15年,从正教授到院长、学科带头人。不难看出,刘恩超教授不仅思维严谨,对未来的生活更是充满憧憬,未来已来,他将带着这份憧憬和期望,继续默默耕耘,默默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