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18-11-14

1 引言

计算机系统技术的大范围应用在为大众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滋生了一系列负面问题。例如,计算机病毒对系统应用、数据存储将形成极大危害影响,显著降低计算机系统应用效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在不良入侵攻击影响下会产生一系列安全问题,使得数据库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出现机密信息数据丢失或是被非法盗用等现象。面对该形势,多样化入侵检测系统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其不仅可以确保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还可预防重要信息丢失、结构完整性被破坏等问题。由此可见,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功能。针对其应用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应继续深入研究,方能促进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发挥更大的优势功能与价值。

2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内涵与应用方式

2.1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内涵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类能够快速鉴别风险因素并及时拦截对计算机数据库有危害的病毒和伪造信息,进而确保计算机应用系统可靠安全性的技术。该检测与拦截的过程相当于人身体内的免疫系统,通过入侵检测技术可分辨出计算机系统是否存在外部的病毒入侵,一旦察觉数据库面临威胁,便可快速向计算机系统发出病毒入侵信号,并通过计算机系统将有关指令发送至入侵检测系统中,启动计算机系统自查病毒功能,进而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2.2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方式

通常来说,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方式包括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两种。其中误用检测的主要原理在于了解攻击的方法途径、具体的病毒类别及入侵方式,进而发挥功能与效用。该方式在了解攻击对象后便会进行强有力的攻势,最终达到彻底消除计算机系统中病毒的目标。当然,在该过程中一旦入侵计算机系统内的病毒出现变异问题,或是形成新病毒类别,则不可通过该方式做预防与处理。

在选择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过程中,相较于误用检测处理方式,大众更为认可的是异常检测处理方式。该方式的应用范畴更广泛,即将计算机系统中的各类病毒入侵或是非法的登录攻击行为均看作是非正规用户的非正常行为。因而,会发布命令使计算机系统主动就正规用户正常的操作应用及其活动属性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在系统中形成具备正规用户操作活动属性的框架和模型系统。因此,在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产生病毒或是入侵攻击行为的过程中,系统会主动针对各项活动进行细化分析与比较,如果发现异常行为,则会自发主动攻击。

3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3.1 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非法入侵途径、方法与病毒种类也日渐多样化。其中,非法登录访问与结构化查询对数据库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及信息安全构成了极大威胁。通过将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与其他系统应用方式进行对比可以得出,该系统主要将SQL作为主导。通过应用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可更好地对系统中的预装程序进行维护,确保相关自行开发的应用更加可靠与安全。

3.2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应用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涵盖多个管理层面,如应用管理、操作及网络系统等。操作员通过计算机数据库系统进行网络与具体信息的管理控制,而系统则会将该类信息数据利用文件的模式进行管理与操作。由此可见,入侵行为通常会产生于计算机数据库系统形成漏洞的阶段,即非法盗用信息、随意变更内容、伪造机密文件等现象。这也就证明了,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管理层是确保信息安全完整的先决前提,唯有科学有效地开展数据库系统控制与管理,方能真正实现稳定、可靠、高效运行的终极目标。

3.3 入侵容忍技术应用

当前,多数计算机用户能够熟练进行常规操作与应用,然而由于大部分用户所学专业并非计算机技术,因此对于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了解与应用并不充分。一些入侵检测技术相关的操作员将该手段看作是阻隔恶意攻击影响的方式方法。该状况下,入侵容忍技术的诞生及应用为计算机系统应用发挥的主动修复功能创造了条件。主要来说,即通过计算机资产设备信息管理体系发布指令,将应攻击目标和数据库系统信息分开,并依照具体状况发布命令。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该设备管理系统可为数据库顺畅应用及自我修复提供良好的保障。同时,在数据库系统遭遇恶意入侵及攻击影响的过程中可进行有效拦截与全面防护。

4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应用的有关问题

4.1 系统欠缺可扩张性

引入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系统可避免非法入侵现象和病毒影响造成的危害,确保系统稳定完整性与可靠安全性。然而,由于软件系统应用需要人工设置,一旦重复设置便会导致资源浪费问题,造成系统在全面升级过程中效率较低,体现了明显的局限性。用户在应用过程中,虽然可以定期更新入侵检测技术,然而面对当前各类系统病毒、攻击手段快速更新发展的现实状况,该技术系统较难快速地对各种病毒进行分辨和检测。这样便会令计算机系统无法更好地进行自我保护。同时,由于计算机操作人员并非专业出身,其仅能够掌握计算机系统操作的基本技能,对病毒如何产生、如何处理知之甚少。虽然大部分用户操作计算机系统过程中安装了杀毒软件,却不能发挥真正的应用功能,没有养成定期维护与升级的良好习惯,进而无法确保计算机系统的整体安全性。

4.2 检测系统缺乏有效的自我保护

计算机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病毒技术也随之不断更新,甚至一些病毒的发展速度超过了计算机技术,这也就导致病毒种类和机制的日趋复杂,一些病毒出现变异后具备的破坏性更高、更强,使得应用入侵检测技术变得更加困难。同时,当前我国相关入侵检测技术的专业人才比较欠缺,对系统的完善、优化、升级改造产生了不利影响。再加上病毒发展势头凶猛,因此较难进行彻底清理和有效防范,导致系统欠缺良好的自我保护功效。另外,目前负责入侵检测管理的相关人员没有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欠缺实践经验,加之系统自身仍旧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因此大范围病毒入侵的问题时有发生。

4.3 误报、错报问题

信息时代,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虽然发展势头良好,却仍旧存在多重因素干扰的现象,抑制了其快速发展的动力,较难跟上其他技术的步伐。具体的不足主要是处理操作员工在对网络与个人信息进行保密处理过程中,整个体系太过庞大且结构复杂,因此需要处理大量的信息数据,而通过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则会出现外部信息及系统中的内部信息交织混杂的现象。此后在技术实践应用过程中会将数据库中的正常信息看作入侵信息而发动阻拦甚至攻击机制,破坏该类有效信息,最终将使计算机系统内部的各类数据陷入混乱状态,进一步影响系统整体服务功能与质量。

5 优化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

5.1 更新算法

计算机数据库系统中包含多个项目集,通常是利用Aprior算法进行计算处理的,而现实上该类算法的效用与功能发挥的并不全面,进一步影响了预算处理效率。在实践应用阶段中,通过Aprior算法计算数据库系统中的各类项目集,会出现等待信息整合及运算处理的环节,势必耗费较多的精力和时间,无法确保数据库各类数据信息得到最合理有效的应用,还会对维护管理造成干扰。因此,为进一步强化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功能与成效,应积极更新Aprior算法,全面提升扫描控制能力与水平。

5.2 优化调节数据库入侵系统模型

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功能价值的有效发挥,还需要进一步优化调节数据库入侵系统模型。具体来说,需要合理优化模型知识规则库,这是由于入侵检测技术的安全工作模式需要通过知识数据库方能获取,而检测系统则要根据具体操作员工的实际行为、属性特征创造模型及框架,进而与知识规则库中的操作行为进行比对。因此,为确保选择安全模型具有良好的运用性,需要调节知识库,进而预防计算机系统遭受病毒攻击,以及出现非法入侵问题。

5.3 完善数据取得模型组

通过合理应用数据取得模型组可确保数据库系统信息数据实现合理的计算。当然,优化完善数据取得模型组的过程中,需要利用知识库及规则库形成具体的对应模型,进而全面提升获取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及时性。

6 结语

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系统技术在各行业发展中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人们无论是实践工作还是日常生活均无时无刻不接触到计算机应用技术。而该技术功能的发挥离不开计算机数据库系统的保驾护航,正是数据库系统功能的强大使得计算机系统病毒、非法入侵攻击行为愈演愈烈。因此,如何有效防范上述风险问题,成为当前应主力探讨研究的内容。有效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则可第一时间判定风险点、了解攻击源头、捕获入侵行为,确保数据库各类信息数据的完整可靠性,使计算机系统始终能够稳定快速地运行。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的内涵、应用方式、各项应用技术及实践操作中的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并提出了更新算法、优化调节数据库入侵系统模型、完善数据取得模型组的科学对策,以真正提升计算机数据库入侵检测技术功效,发挥计算机系统技术综合价值功能。

 

参考文献

[1]王辉,陈私予,杨姗姗.基于树加权朴素贝叶斯算法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6,(2).

[2]尚文利,安攀峰,万明,等.工业控制系统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发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7,(2).

[3]杨安,孙利民,王小山,等.工业控制系统入侵检测技术综述[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6,(9).

[4]蒋亚平,曹聪聪,梅骁.网络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轻工学报,2017,(5).

 

(作者身份证号为142126197305294710

 

上一篇:基于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股票投资潜力
下一篇:GPS巡检系统在配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