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农中建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将增长30%,当集中安置区的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当脱贫的西藏、新疆逐渐澎湃起发展活力……未来中国之图景可令你振奋、神往?
3月10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第三场“委员通道”的委员讲述中,有温情、有信心,有希望,有未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
中小微企业将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
2020年,新冠疫情面前,中国经济动脉的跃动强劲而持久,这部分来源于金融政策对中小微企业的“雪中送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记得,疫情期间,山东省潍坊市有一家生产精密仪器关键零部件的小微企业遇到了困难,订单下降、收入锐减,又恰逢有500万元的银行贷款即将到期,需要偿还。企业非常着急,给人民银行写来了救援信,当地人民银行紧急指导贷款银行量身定制了无还本的续贷的方案,及时帮助这家企业渡过了困难,成功地实现了复工复产。
2020年,人民银行等金融管理部门的各项货币金融政策,为3200多万户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及时给予了融资支持。
2021年,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可获的货币金融政策,将更加利好。陈雨露说,广大小微企业普遍关心的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的政策将会延续。工农中建这些大型商业银行的普惠小微贷款将会增长30%以上。在防控好金融风险的基础上,小微企业的无抵押信用贷款的占比也将会继续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科创小微企业、绿色小微企业,乡村振兴战略当中的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等,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中小微企业,将会得到特殊的融资支持。“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事业将会继续的快速发展,大大的缓解我们小微企业融资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让我们的中小微企业插上金融科技的翅膀。”陈雨露说。
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胡国珍
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经济命脉强劲、金融政策及时,让创业者喜获甘霖,也为脱贫摘帽的老乡厚植就业土壤。
贵州山清水秀,但也山高坡陡,曾经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黔东南州的15个贫困县、1853个贫困村正式脱贫摘帽。
“扶贫搬迁也不是简单的挪个窝,还得铺好路。”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副州长胡国珍深知,走出大山以后,搬迁群众更加关心以后的生计,尤其是干什么?吃什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地政府加强技能培训,帮人的同时也帮文化。在黔东南州的台江县异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方黎湾社区,一位搬迁户曾告诉胡国珍,以前他们来一趟县城要颠簸一个多小时,搬出大山两年多以后,他在扶贫工坊里学会了技术,现在做上了管理人员,还为绣娘们培训技术,每个月的收入有4000多元,两个孩子都在城里上学,她的丈夫也有自己的工作和收入。在家门口就业,既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孩子,又发展了富民的产业,还传承了民族手工技艺,一举三得。
曾经生活在大山里的农民,如今成了新的市民,出门就有学校、医院、公交、商场等。“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异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的有效衔接,抓好集中安置区的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和社区治理,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胡国珍说。
全国政协委员、西藏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洛桑山丹
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一步跨千年”
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西藏曾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中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之初全国贫困发生率最高、贫困程度最深、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的区域。阿里地区曾经是一个典型的边疆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电力供需矛盾突出是长期制约这里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洛桑山丹同多位来自西藏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希望将藏中电网主干线延伸到阿里。
2020年12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阿里与藏中电网联网工程全面投入运行,“这意味着西藏统一电网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全面改善了当地数10万农牧民的供电问题,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下,阿里乃至西藏真正实现了电路通、致富通、民心通。”
如今的西藏,美丽的风景不只是冈仁波齐峰上的终年积雪,西藏最美的风景是勤劳的人民。在阿里亚热乡,有一位牧民,他家曾经生活很贫困,下决心闯出一条致富新路子。2018年,他召集数十名贫困户成立了当地第一个牧民工程施工队,还主动跟亚热乡党委、政府班子协调,让施工队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几十年的沧海桑田,让西藏今非昔比。1959年,西藏的生产总值1.74亿元,人均收入142元。2020年西藏生产总值1902.7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98元。2020年,西藏62.8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74个县(区)全部摘帽。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和平解放使西藏社会制度一步跨千年,脱贫攻坚让西藏人民生活方式一步跨千年。”洛桑山丹说。
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古丽帕丽·阿不都拉
因为有爱,这里的老师像妈妈
教育是国之大计,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2016年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选派干部到南疆支教,让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全国政协委员、新疆师范大学副校长古丽帕丽·阿不都拉和支教干部们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挂在嘴边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爱可以改变一切。”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的阿瓦提县的一个小村庄里,小阿布让支教老师非常头疼,因为孩子经常撕同学的书,在班里和同学打架。后来支教老师家访得知,小阿布从小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妈妈早逝,父亲外出打工、很长时间才回家一次。
爱的缺失,让小阿布想通过恶作剧引起老师的关注。支教老师了解后,就用更多时间去帮助、关心小阿布的学习和生活,在班里给他更多的表现机会。
很快,小阿布成为支教老师的小助手,他在班里最爱唱的一首歌就是“幼儿园是我家,老师像妈妈。”在他的眼里,支教干部老师就是他的“小妈妈”。
古丽帕丽·阿不都拉提到,在新疆,有一大批默默无闻的支教干部,正是他们无私的奉献,在孩子们心里播下了爱的种子,带来了希望与梦想、快乐与幸福。“这一切的改变就是全体支教老师们幸福感的来源和教育的意义所在。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愿意与大家一道把爱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