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通过分析进行绿色技术贸易的背景、绿色技术贸易的内涵以及我国绿色技术贸易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绿色技术贸易;知识产权
中图分类号:F72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分析
近些年来,人类面临更加严峻的环境挑战,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每个国家必选之路。在促进人类物质产品不断丰富的同时,协调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手段。
低碳经济(Low-carbonEconomy)最早见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随之引起了国际关注。它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减缓气候变化[1]。低碳经济的基础是传统的化石能源高效洁净利用和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替代,即构建低碳型新能源体系,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
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国内外学者基本取得了一个共识,就是“通过开发和使用绿色技术是减少排放的一个关键途径”[3]。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资源禀赋、资金与技术能力、社会基础设施等各种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同时,在传统经济模式和现有技术条件下,经济规模的维持和扩张必然伴随着碳排放量的增加[4]。从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技术情况来看,从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国际技术贸易是其发展低碳经济较好的出路。
2 绿色技术贸易的内涵
绿色技术涉及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部门以及在可再生能源及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领域开发的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潘家华表示,所谓的低碳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5]:
(1) 能效技术。这包括:第一,建筑节能技术。在西方,建筑物排放占了总排放的1/3,是很大的一块。在我国,这一比例为25%左右,居各种能耗首位。建筑行业作为耗能大户,节能潜力巨大,应大力发展和推广外墙保温、太阳能光热和光电、地源热泵、热管和相变蓄热材料等新型建筑节能技术。第二,交通节能技术,包括汽车燃料的节能,如发展新能源汽车、发展节能汽车等,还包括发展公共交通、交通结构以公交为主等。第三,电器能效技术,如节能灯的使用、空调冰箱能效的提高等。第四,工业生产过程的节能技术,如热电联产、余热回收利用等。
(2) 低碳、零碳能源技术。与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的相关技术都在此类。
(3) 低碳管理技术,如与之相关的城市规划、减少拥堵的城市交通管理技术、通过产业布局减少原料运输等。
(4) 碳吸收和固定技术,如碳捕捉和封存技术。中国的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建立小型实验装置,把排放的二氧化碳用于生产碳酸饮料。
此外,提高产品质量,如建筑质量、汽车质量,减少报废,实施有机农业,少用化肥也都是绿色技术的其他方面。
绿色技术贸易是指不同国家的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之间,按照一般的商业条件,向对方出售或从对方购买绿色技术使用权的一种国际贸易行为。它由技术出口和技术引进这两方面组成,即是一种国际间的以绿色技术的使用权为主要交易标的的商业行为。
3 我国绿色技术贸易发展现状
3.1CDM项目发展迅速
清洁发展机制(CDM)是《京都议定书》框架下3种灵活减排机制中唯一连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温室气体减排机制,指附件一国家可以在非附件一国家领土上实施能够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者通过碳封存或碳汇作用从大气中消除温室气体的项目,获得“经核证的减排量”以抵减本国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京都议定书》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补充,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规定了附件一所列缔约方的量化的限制和减少排放的相关内容,其就减排温室气体的途径提出了3种灵活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联合履行机制(JD和排放贸易机制(ET)。自2004年11月18日全球第一个CDM项目注册成功至今短短5年时间内,CDM己得到广泛认可并在国内外范围内的项目市场迅速发展。而技术又是CDM的核心,CDM项目世界范围内的开展必然会使绿色技术贸易更加繁荣,技术的引进及有效利用又会促使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从CDM市场形成至今,我国与印度、巴西和韩国作为CDM市场的主要供应国,一直占据全球CDM市场份额的80%以上。我国和印度在这四大国家中领先。自2005年我国正式加入CDM市场起,凭借我国巨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市场及政府的正确引导与支持,我国CDM项目异军突起,逐步削弱了印度的市场份额,并迅速超过印度占据首位。
3.2适用领域广泛
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必然需要投入大量的能源,因此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若要实现低碳发展必然会带来很多不同的领域需求,这为国外拥有先进绿色技术并希望借此盈利的企业提供了市场。我国通过工业产权转让、直接投资、国家合作生产和开发、设备买卖等技术贸易方式引进的绿色技术,涉及节能领域、可再生能源领域、煤层气领域等。而改进温室气体减排类型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分解温室气体、甲烷回收利用、燃料替代、二氧化氮减排、节能和提高能效、造林与再造林,其中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类型居多。我国通过开展一些技术合作项目,引进了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分解技术、甲烷回收利用技术、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造林与再造林技术。通过这些技术合作项目,有利于中国实现经济结构调整,通过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中国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3技术水平较高
我国在发展绿色技术方面有一些有利条件,很多领域跟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如新能源技术;有些技术还处于国际先进地位,如超临界技术、汽车节能技术、宝钢钢铁生产的综合能效技术。对于这些先进技术以及很多已经商业化的技术,如建筑节能、电器节能技术等,我国可以对其他需要这些技术的发展中国家出口,获得更多利益。
随着对碳排放要求的日益严格,在汽车制造领域,以比亚迪为代表的混合动力汽车在国际市场上的前景越来越被看好,使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仅在劳动力成本上拥有后发优势,而且也能够在节能环保技术上拥有占先优势。事实上,美国总统奥巴马访华期间与中方共同签署的联合公报中强调,基于中美两国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巨大投资,两国政府宣布在十几个城市开展联合示范项目,并努力开发共同的技术标准以推动此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3.4 技术的引进与输出的结构不合理
受国内产业结构及发展水平的制约,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技术出口限制,我国引进的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我国,技术进口远远多于技术出口,在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等硬件占80%以上,软件技术占的比重较小。而且,这些技术还远远跟不上国际高新技术的发展,与世界高精尖技术相比,我国的所谓高新技术科技含量并不高,技术贸易的层次相对较低。
3.5 对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了解和执行不足
世界贸易组织制定了一系列规则以明确保护知识产权和技术贸易成果的合法转让,也通过制定技术合作措施来推进国家之间技术贸易和技术合作的广泛开展,强调对发展中国家特殊情况的差别待遇[6]。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规则缺乏深入了解和分析,致使近些年高新技术类无形资产大量流失。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有关专家估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取得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达3万多项,而每年受理的具有较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申请只有1万多件。由于只申请了中国专利而没有向国外申请专利,所造成的高新技术流失更严重,其中必然包括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绿色技术。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到2007年底,我国共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5万余件,而向国外及港澳台地区申请的专利为3602件,被授权量仅为659件。造成这种情形的重要原因就是很多个人及组织对技术贸易的特殊性、复杂性和程序性了解不足,以致屡次吃亏。
3.6 有关绿色技术贸易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专门规范绿色技术贸易的法律和法规,导致对于绿色技术的进出口及使用方式没有具体的法律制度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约束,不利于绿色技术贸易的发展。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仍有待加强。
4 我国进行绿色技术贸易的对策建议
(1) 通过学习创新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在引进温室气体减排技术时,要严肃考察投资国的技术水平和投资企业的经营信誉状况,接受技术水平高的国家来中国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在同国外投资企业合作开展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过程中,学习投资企业带来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温室气体分解技术、甲烷回收利用技术、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造林与再造林技术。原来在中国没有采用的这些减排技术,在项目开展中抓住机会进行吸收学习;原来在中国已开始采用的减排技术,学习国外合作方技术中的新的内容并加以吸收创新,提高原来的已有技术。被认为是未来能够有效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最经济可行的方法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碳捕集和封存技术英文为CarbonCaptureandStorage,简称CCS,是指将大型发电厂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用各种方法加以储存以避免其排放到大气中的一种技术。技术进步是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重要途径,中国要自主创新,加强合作,发展自己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
(2) 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由于知识产权是技术贸易的主要交易对象,而很多核心的绿色技术处在创新阶段。一般来说,创新阶段的技术投入成本很高,市场需求尚未大规模扩张,导致创新企业获利空间不大。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把专利保障放在首要位置,通过专利保障机制确保对我国进行技术转让的创新企业能获得垄断超额利润,其技术不被泄露和侵权。同样,对于国内的绿色技术创新企业也应进行保护。否则国内市场就没有足够的吸引力使这些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绿色技术转让,国内创新企业也没有动力进行技术研发。加大对侵犯知识产权行为的打击,是保证绿色技术创新企业顺利从创新走向扩张的前提条件。我国应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和国内规则的制定,通过国际合作机制提高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效率。只要政府创造了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论是国外拥有先进绿色技术的企业还是国内研发绿色技术的企业,都会看到低碳经济的商机,愿意加大技术创新投入。
(3) 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谈判与合作,推进国际社会建立发展低碳经济技术转让机制。我国应通过不断发展壮大自己的经济和技术实力,来进一步不断提出自己的合理诉求。当世界各国推崇和支持对绿色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时,各个国家的气候需求与其竞争性议程之间的内在冲突,威胁着全球贸易体制。目前的贸易体制在能源问题上缺乏相应的规则和步骤。如果不能花大力气使绿色科技贸易自由化,减少气候变化的努力将会很快导致新的贸易战争。
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京都议定书》和2009年多次世界气候变化大会的宗旨和规定,发达经济体国家有责任和义务,以优惠条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和零碳的先进技术及其相应的资金保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减缓高碳排放技术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建议我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建立国际应对气候变化与发展低碳经济技术转让机制和确定国际资金保障的同时,加强我国自身的技术转让相应机制与技术开发和技术转让资金机制。
(4) 扶持低碳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我国政府应扶持高碳行业或其他行业中积极开展绿色技术交流、合作、引进以及出口的各企业,对它们进行政策、资金、培训等各方面的支持,使其拥有足够的资金与能力引进先进技术,从而进行低碳经营;同时鼓励拥有先进低碳技术的国内企业走出去,通过出口或转让等方式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益,并且有利于树立典型和行业模范,从而逐渐使整个行业走上低碳的发展道路。
在扶持低碳技术研发方面,由于一项低碳技术成果从开发出来到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其中存在很大风险。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在低碳技术研究过程中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无力继续承担后续风险,而作为受让一方,企业也投入了大量成本,因此不愿再承担这些风险。低碳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的高风险性,已成为制约低碳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部门可扶持建立一批低碳技术风险投资机构,由这些机构承担低碳技术成果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若低碳技术开发应用成功,投资机构可从企业生产新产品所得利润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风险投资的回报,这样可以使绿色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实现更有效率的市场化。
(5) 以多种灵活方式开展技术贸易。在技术引进方面,可采取许可证贸易、技术服务、合作生产、合作设计、工程承包、补偿贸易等,并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引进方式。技术进口的重点是为改造现有企业服务,鼓励引进产品的设计、工艺、制造和生产管理技术,并积极争取利用外国政府贷款、混合贷款、出口信贷、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及商业贷款筹集资金。在出口方面,鼓励出口成熟的绿色技术,实行国际上通行的扶持技术出口的信贷政策,设立技术和成套设备出口的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银行按照贷款原则优先安排技术出口资金,并实行优惠贷款利率。
5 结语
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面对着世界贸易低碳化大趋势,我国的贸易强国之路需要用低碳化的产业基础加以铺垫。围绕低碳经济下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引进、开发、应用、转让,有助于我国改变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技术贸易现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作为国际贸易的正式对象直接参与贸易交换。鉴于我国正处于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此阶段必然会逐渐引入各项国际先进的绿色技术,因此绿色技术引进将加速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节约我国技术改进的时间。技术加速进步,技术能力加速积累,我国与发达国家间差距逐渐缩小。从动态意义上讲,低碳经济发展所导致的绿色技术贸易蔚然成风,技术向发展中国家扩散,为目前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乃至赶超发达国家提供某种更大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黄栋.绿色技术创新与政策支持J].中国科技论坛,2010(2) :37-40.
[2] 陈秋红,王书柏.世界金融危机背景下发展绿色技术的机遇与政策建议[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3):1-5.
[3] 杨海霞.低碳技术:并非越昂贵越好[J].中国投资,2010(2):65.
[4] 赵永宁.中国国际技术贸易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3(10):18-21.
[5] 赵玉阁.重视和加强对我国技术贸易发展对策的研究[J].经济师,2007(3):48-50.
第一作者简介:乔清,女,1989年4月生,现为中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7级在读本科生,山西省太原市,0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