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随着中央与地方高校共建实验室项目的深入开展,地方高校实验室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和改善,绝大部分已基本满足本专业的学生的实验教学和创新培养需求。因此,这就要求各高校务必改革教学模式,在立足各高校本身的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改革人才方案,以达到形成良好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目的,进而实现培养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各个地方高校培养符合当地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近年来,为了更好地达到该专业培养人才的目的,江苏海洋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对本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构,优化了课程体系,对原有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分为4平台(公共基础平台、素质拓展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能力平台),8模块,即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实践模块、素质拓展课程模块、素质拓展实践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专业实践模块和科研与创新训练模块。在4个平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公共基础平台为学生构筑了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素质拓展平台加强了学生个人潜能激发,乐观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提高学生沟通交流的主动性,达到树立相互帮助、关系的团队精神,以及合作意识。学科基础平台为学生本专业的课程知识进行了优化,专业能力平台加强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科研与创新能力的训练。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前期对本专业学生的教学检查和调查分析发现,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若干问题,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存在问题进行剖析。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院的“普通生物学”总学分2.5学分40课时,与其他综合院校相比,课时严重偏少,而“普通生物学”该门课程作为我院本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程之一,课时少、内容浅。由于授课课时的制约,开设的40学时中,讲授的内容就很受限制,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生物的形态、解剖结构、生物多样性及生存环境等。而对于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微生物学等相关知识点,只能点到为止。这就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无法深入的学习。类似的情况在“分子生物学”等其他学科中也有出现。
同时,每个学期开设课程学分不平衡。对于本专业,有的学期开设课程达26学分,有的学期只有14学分(不含第八学期),这就导致有的学期开设课程过多,学生要消化的知识点太多。另外,本专业绝大部分课程是在大三开设,比如遗传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等,这就导致学生对本专业的专业课了解太迟,而此时对考研学生而言,他们要提前了解考研方向等信息,故大量专业课开设在该学期,增加了学习压力,使得学生对本专业认识延滞;使得大学四年时间分配不平衡。
1.2实验开设课程难度较大
由于实验仪器的限制,比如在“生物化学大实验”该门实验课中涉及的内容有实验一,SDS-PAGE—蛋白分子量测定;实验二,血红蛋白凝胶过滤层析;实验三,酶的特异性以及温度、pH对酶活性的影响,重点讲解了SDS凝胶过滤的重点步骤,以及蛋白层析的关键部分,由于在实验过程仪器不足,这就导致大家不能都动手做实验,其余同学只能采用参观形式了解。打击了学生做实验的积极性。另外对一些精密仪器,比如: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TOC仪器等,由于全院上下就一两台,还没有对本科生开放,有时只能参观,使得学生的实验只能停留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上,与其他实验课上所用仪器有所重复,对高端的精密仪器涉及太少,或者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学习,因此,无法开设经典的课程实验,影响学生动手能力。
2.解决对策与建议
2.1根据本学院实际情况制定对应培养方案
21世纪是生物技术迅速发展的的时代,这就为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生物公司的生物分析检测、科研院所等行业给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由于课程受学时的限制,就使得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知识学习不透彻,比如,“生物统计学”由于课时较少,无法使学生充分明白该门课程在本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适当增加授课课时显得尤为重要。
2.2增加实验设施
近年来,通过给学生设置一些创新性实验,内容涉及生物科学多个领域,学生自主组成课题组,通过设计实验方案,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不断修正完善,最终由老师提供实验场所和仪器,充分调动学生科研工作的积极性,通过这样从实验设计、实验实施、结果分析和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得学生提高了合作意识,多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充分的实验场所和仪器可以使用,故增加实验仪器势在必行。
作者:马 静(江苏海洋大学)
本文刊发于《中国高新科技》杂志2020年第21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