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杂志 时间:2018-04-23

在城市中建设地铁,盾构法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这种方法能够在各类土壤中进行施工,即使是软岩地层或者是软土地层,同时其对地表环境的影响非常微弱,因此这是地铁建造中应用最为广泛、最为实用的方法。但是由于盾构机械设备的质量和体积很大,给地表造成很大的压力,容易产生地表沉降现象,如果地下土质比较松软,或者土层中的含水量较大,沉降现象就会更加明显。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测地表的沉降情况,保证沉降程度在可控范围之内,避免发生重大的事故。

1 实例概况

1.1 基本情况

某工程为建设一轨道2号线,从某市的原有站点建设到城市北侧,部分工程已经开始施工,工程道路的宽度为90m,建设范围区内部分地段具有地形,项目区内的高差在5m左右。线路主要占用了规划用地、拆迁用地以及部分草地,建设轨道的长度为1050m,采用的主要施工方法为盾构法。对现场进行了地质勘测,由于地质地貌存在土壤类别、岩石类别以及成形的时间长短等不同,土壤及岩石主要都是与第四系时代形成的,从下而上分为风坡积层、冲湖积层、冲洪积层和人工回填土壤层。

1.2 设置固定的监测点

主要是采用盾构法来施工,在轨道的轴线上每隔6m设置一个沉降点,每30m设置一个断面,在断面的两侧应该设置监测点,如果施工轴线上出现管线或者是建筑物等比较特殊的区域,应该适当地增加监测点。

2 模型理论

2.1 建立模型

按照X、Y、Z3个方向建立模型,将隧道的中心处作为模型的原点,盾构机械施工的方向为Y轴方向,竖向垂直的方向为Z轴,与施工水平垂直的方向为X轴。Z轴方向取土至地面,X轴方向取土为40m,Y轴取土长度为60m,在X轴的负数方向取土15m,这一区段作为主要模型进行研究内容,讨论该方法的影响力度。因为盾构法在进行施工时是平行进行的,所以研究一半的模型即可。

2.2 采用数值模型进行研究

2.2.1 自重应力的作用

如果是在城市中进行施工,那么施工的深度一般会比较小,因此土壤也会相对松软。自重应力是主要的作用力,所以在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只需要考虑这一因素,见式(1)和式(2)。

1)

2)

2.2.2 建立盾构施工动态模型

可以将盾构法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建立动态模型,随着盾构设备的不断向前推进,可以建立一个固定长度的循环模拟模型。

3 模型数据与实际数据的对比

3.1 纵向地表沉降规律对比分析

将模型中理论计算的数值与实际检测数值进行对比,来分析模型的可应用程度。一般实际数据的采取主要是检测具有代表性地段的数据,比如断面处,因为断面位置基本没有高差、通透性良好,观测数据数量较多且完整。对比图见图1。

 

1 断面DB13隧道中心点处地表实测值与模拟值纵向沉降对比分析图

从图1中可发现实际检测结果与模型模拟数据走向基本一致,只是在施工过程中存在一些数据差值,但是都能够表现出这一工程具有的变化特点:

1)从数据上面显示,在盾构设备没有到达之前,地表的土壤出现一定的下沉,这主要是因为前期的挖掘推力以及开挖面对地表的压力造成的。

2)模拟的沉降速率要<实际的沉降速率。这主要是因为在盾构设备施工的过程中,设备对其周围的土壤造成一定的压力,而模型并没有模拟出这一部分应力,所以会出现模拟的沉降速率要<实际的沉降速率的现象。

3.2 分析结果

实际检测的数值和模型中的数据存在一定的差值,但是总体的走向和斜率差别不大,都表现出了共同的特性,因此说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可以将模型应用于施工沉降分析。

4 出现沉降现象的原因

4.1 施工用水后干燥引起沉降

在施工的过程中采用降水的方法来保证施工作业面的干燥,采用盾构法作用时可能会出现排水、堵水的问题,通过采用降水的方法后可以有效增加土壤中的含水量,进而增加有效应力,但是施工完毕后,土壤会发生固结,进而产生沉降[2]

4.2 施工土体周围松动造成的沉降

在使用盾构法进行施工时,需要破坏原有的稳定土壤,将施工部位进行开挖,同时造成施工部位周围土壤的坍塌和松动,改变了原有土层的稳定状态,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会对盾构设备进行纠偏,或者是弯道施工,这都会对施工部位周围的土壤造成挤压,进而破坏了原有的土壤稳定状态,最后造成了沉降。

4.3 盾构设备引起的沉降

盾构设备施工过程中,隧道衬砌从设备出来后,受到周围土壤的压力,变成了一种紧实的结构,进而对管片环产生作用力,使管片环变形,造成地表的沉降。

4.4 填充盾尾不充分造成的地表沉降

利用盾构法进行施工时,如果地表的土层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那么盾尾处的工程就需要使用混凝土进行严密的填充,如果填充物与设计要求不符,就会引起地表的沉降。特别是在轨道弯曲的部位,使用盾构法会产生大面积的超挖,因而导致了盾尾处空隙更多空间更大,填充过程中可能会产生不完全填充现场,进而会引起地表的沉降。

5 控制地表沉降的产生

5.1 适当加大两隧道间距

当两隧道的间距≤3倍隧道的宽度时,就会造成地表沉降的叠加作用。如果开挖的土壤性质比较软弱,会产生更大程度的沉降,所以在实际工程操作的过程中开挖间距最好是在30m以上。

5.2 适当进行二次衬砌工程

含水量丰富的地表的水量蒸发,是一个漫长的时间过程。随着含水量的蒸发和渗透,土层会发生变形,进而导致地表的沉降,原有隧道的地层及支护稳定性都会遭到破坏。所以,需要进行适当的二次衬砌工程。通过以往经验表明,经过衬砌工程后,轨道才会更加稳定安全。

5.3 提高初期支护作用

在初期支护完成后,由于地表以及工程需要一个稳定的过程,支护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在进行初期支护施工时,应该尽量加大支护的支撑,主要是采取严格按照设计强度进行注浆、加强支护的密度、增大支护的直径等手段。

5.4 对主讲程序采取一定措施

一般施工的技术为在支护内部进行注浆,遇到特殊情况还需要进行注浆补偿。设置钢拱架时,需要对位置进行细致的选择,一般会选择受力不大的位置,还要考虑到方便施工,钢拱架的选择要注意拱架的刚度和实用性。

6 结语

综上所述,在地铁施工中,盾构法具有稳定、对环境的影响等优点,但是也会存在地表沉降的问题。因此,在施工中可以采取必要的措施,尽量减少地表的沉降,避免造成建筑物破坏等损失。通过文章的分析和研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尽量解决地表沉降的问题,即不断提高盾构法的施工技术,通过更加科学先进的技术减少盾构过程对地表的破坏力,提高施工后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鑫超.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7.

[2]乔金丽,范永利,刘波,等.基于改进BP网络的盾构隧道开挖地表沉降预测[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2,8(2).


收稿日期:2018-03-05

作者简介:沈友文(1986-),男,江西九江人,中铁四局集团第五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地铁技术。

上一篇:市政路桥施工中预应力技术要点分析
下一篇:高速铁路桥梁综合接地施工技术要点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