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建设历程中,农业科学家发挥了重要作用。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其研究更是备受关注。曾任怀化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的李必湖教授,一生执着于水稻育种和推广工作,用执着忘我的精神为我国的杂交水稻事业和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20世纪40年代,在湖南沅陵的很多山区,人们经历着“野菜野果当杂粮,红薯要当半年粮”的苦难。这种生活让幼年的李必湖刻骨铭心,那时他就立志一定要解决人们的吃饭问题。或许,很多人认为他小小年纪说大话,但就是为了这个梦想,他刻苦攻读,忘我学习,终于于1964年考取了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并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工作。幸运的是,他恰巧赶上袁隆平院士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并因突出的成绩成为袁隆平的主要助手,从此开启了他的寻梦之旅。
然而,培育新的杂交水稻何其困难,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又何其艰辛。没有太多的犹豫,为了心中的梦想,他开始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理想不育系、保持系的苦苦寻觅。常年奔波祖国大江南北没有击败他,风餐露宿没有打倒他,皇天不负有心人,1970年,一大片正在抽穗扬花的野生稻映入他的眼帘,这是在三亚南红农场附近的一块沼泽地上,经过仔细寻找,一棵野生稻雄花不育株——“野败”,让他看到了希望之光。
如果常人看到,或许会感觉稀松平常,但对于李必湖来说,就像捡到了宝贝一样。兴奋之余,他小心翼翼地连根带泥挖出了稻株,将其细心包裹在自己的衣服里,迅速赶回实验基地。那天以后,他将全部身心倾注在这棵稻株的培育上,最终当他把五颗金灿灿的种子捧在手心,眼中的喜悦是无法言表的,他预测这五颗种子可能会改变全世界的农业方向。
可以说,李必湖能够发现“野败”并转育成功,为攻克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保持系难关打开了突破口。又过了三年,“三系”配套得以实现,我国因此成为在水稻生产上利用杂种优势的国家世界第一国。六年后,该成果在全国开始广泛推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迎刃而解。基于此,籼型杂交水稻项目荣获“国家特等发明奖”,李必湖是项目的技术骨干,充分展现了其先进性。
荣誉是前进的推动力,自此之后,李必湖开始向着更高的山峰迈进。“八五”期间,他曾协助袁隆平院士主持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培育出20多个杂交水稻新组合,使南方稻区稻谷增产400多万公斤,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1988年,国内第一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安农S-1,也是李必湖指导助手培育而成,从那时起,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由三系变二系、品种间优势变亚种间优势利用的设想变成现实,我国杂交稻研究水平也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为了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帮助更多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李必湖积极建立杂交水稻新组合制种及高产栽培示范基地,在湖南省10多个乡镇进行现场教学,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为了向国家输送更多尖端人才,同时为农村培养更多实用人才,他与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坚持教学科研并举,将科、教、推相结合。同时,他们坚持创新,取得43项科技成果,其中8项获国家级奖励,28项获省部级奖励,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在李必湖的努力下,《我们是怎样研究杂交水稻的》等专业论文相继发表,他个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 湖南科技之星”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牢记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信马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这是一位共产党人对自己的鞭策,更是李必湖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