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首创中医“浊毒学说”,成功攻克胃炎癌前病变之顽疾。
他,是全国最年轻的国医大师,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颁奖和亲切接见。
他,是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在治学育人上医德、医技并重,培养了一大批省内国内知名中医专家。
他,做客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栏目,成为河北省做客该栏目的首位医学专家。
他就是河北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名誉院长,全国唯一“双师”,被誉为“胃癌前病变的克星”,业内治疗脾胃病的不二人物李佃贵先生。
大胆创新,首次提出并创立“浊毒学说”
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李佃贵教授在总结几十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在治疗萎缩性胃炎、慢性肝病、肝硬化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次提出并创立了“浊毒学说”,制定出一整套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的治疗法则与有效方药,经数万例病例的临床实践,总有效率达到了85%以上,从而打破了“胃癌前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及肝硬化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理论。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许多患者都慕名前来求诊,被患者们尊称为“胃癌前病变的克星”“患者的保护神”。
李教授的科研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广泛运用浊毒理论,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病、肾炎肾病尿毒症、风湿免疫病、以及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皮肤科、五官科等50余种疾病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前病变、肝硬化和溃疡性结肠炎等疑难疾病方面疗效显著。而且,该理论对当前防治雾霾、预防癌症、治未病等临床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李教授的“浊毒理论”以其严谨的理论结构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引起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2008年,我国首家国家级浊毒证研究室——慢性胃炎浊毒证研究室获批成立,此后以“浊毒理论”为指导的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科相继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重点学科。
李教授所著《中医浊毒论》一书受到业内同行的热列欢迎,并得到王永炎、吴以岭两位院士,路志正、孙光荣、张大宁、李士懋四位国医大师重点推荐。截至目前,以浊毒理论为指导的临床报道多达数百篇。可以预见,随着浊毒理论的日趋系统和完善,必将会对人们的养生保健和疾病诊疗起到更大的作用。
励精图治,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健全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保健服务体系。促进民族医药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1974年,李佃贵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中医系,因理论和实践成绩出类拔萃得以留校工作,被分配到校属第三医院的党委办公室。这样的岗位在当时令很多人垂涎,但他却坚持要求到临床一线,最后组织上同意他半天搞行政、半天出门诊。1976年唐山发生强烈地震,医大三院一下接收了500多个重伤员。时间急,任务重,给了他施展身手的机会,很多截瘫病人大便不通,吃了他开的中药很快见到疗效;不少骨折病人术后迁延难愈,服用了他配制的接骨散,伤口很快愈合。
1978年,他调到河北省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的教学与医疗工作,先是侧重胃病的研究,后来专攻肝胆病。1983年,担任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兼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主抓医疗、教学、科研工作。1986年,他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医副教授。1992年,任河北中医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主抓教学工作。1995年,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主抓科研工作。1999年8月,调任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2000年兼任院长,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河北省党建先进单位”“教育质量A类学校”。
2005年,他调任河北医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确立了“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和“以病人为中心、以诚信为基石、以质量为生命、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目的”的经营理念,开拓进取,励精图治,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优势,涌现出一批具有独到疗效的特色科室,其中脾胃病科(消化内科)、针灸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
2007年,兼任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2008年,兼河北省胃肠病研究所所长。经他多方努力,医院争取到省政府和国家中医药局资金支持,兴建了高16层、面积为3.6万平方米的新门诊医技楼,于2011年6月投入使用,实现了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成就斐然,多项殊荣实至名归
不断弘扬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思想和临床诊疗经验,挖掘民间诊疗技术和方药,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
李佃贵教授深爱中医事业,躬身临床50余年,在脾胃、肝胆疾病的中医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不仅继承了古代医籍中关于脾胃病基础理论的论述和观点,而且深入研究了现代环境对疾病变化的影响,注重中医理论的创新,精选中药组方,成功研制了康胃丸、珍黄丹、利胆化石丹等多个中成药制剂,经他治疗过的脾胃、肝胆病人达10万人之多,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其治愈率、有效率居国内领先水平。
由于贡献突出,他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全国中医院优秀院长,全国优秀院长,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中国医师奖,中华医学会荣誉医学专家,中华医学发展贡献人物—华佗奖章,首届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第二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实至名归。
李教授先后承担省部级等科研课题30余项,荣获各类科技奖30余项。其中,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4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7项;先后发表、指导撰写论文4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主编《中医学》等11部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撰了29部医学专著,其中《实用中医肝胆学》提出诸多新理论新观点,丰富了中医肝胆病学的内容,在国内外均属首创;十分重视科研成果的临床转化,获批国家专利2项,研制临床制剂10余种。
除担任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外,他同时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李时珍研究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海外中医药师注册认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
大医精诚,振兴中医药大业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党的十九大报告》
作为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主任医师的李佃贵,是一名言传身教的医德典范,始终把“医乃仁术”作为信条。从医50余年,不管事务多繁忙,每周的出诊、查房从不缺席。他对待病人无尊卑贵贱之分,无老幼妍媸之别,事事处处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常常慷慨解囊、替病人垫付药费。只要病人能够康复,一封表扬信、一面锦旗便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李教授常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医德是第一位,没有普救天下苍生的崇高品德,技术再精湛也称不上是“大医”。由于李教授的事迹在许多国家级媒体上连续多次报道,所以全国各地甚至一些海外的患者都争先涌向河北省中医院来找他诊治,规定的25个号挂完了,他尽量满足所有患者的要求给予加号,每次出门诊都没有按时下过班。
名师出高徒,在他的严格要求下,成就了一批在省内乃至国内知名的中医专家,先后培养出一大批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全国和省内高徒及全国优秀临床人才,为中医人才队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李佃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始建于2011年,是河北省成立最早国家级全国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现已成为推动李佃贵学术思想和经验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和新一代名中医的广阔平台。
李佃贵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至今已半个多世纪,他的“中国梦”就是为中医治疗脾胃、肝胆疾病开辟一条新路,以大医精诚的情怀,不断求索和创新,为中医药振兴大业,为保障人民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