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我国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大力支持地质工作发展和矿产资源勘查。在此期间,不断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地质科研人才。他们始终坚持根据国家重大需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理论研究与实地地质考察相结合,取得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就是其中代表性人物之一。他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及若干省部级奖励。2014年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这充分证明了他在地质科学领域的突出贡献。
年少时期的李廷栋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国家动荡的年代,家庭生活充满艰辛。但是,父母对他深沉的爱和勤劳善良的品质,让他终身受益。“不怕苦,不怕累”更是父母留给他的精神财富,这使得他在日后的工作和地质调查研究中,面对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也从不叫苦喊累。作为孩子的父亲,李廷栋用言传身教,理性对待孩子的家庭教育。他更是把儿时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尊重,延续到对待自己孩子的教育上来。面对孩子们的人生选择,他始终保持尊重。在生活中,李廷栋常说的一句话是“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助人者人恒助之”,而他,也确确实实是这么做的。可以说,良好的家风,对他的生活和工作都意义非凡。
在工作中,李廷栋坚信:地质科学实践的最主要形式是在野外进行地质实地调查研究。60余年来,他行程250多万公里,踏遍祖国的东西南北和世界的山山水水进行地质考察。他不辞辛苦,不畏艰难,先后在大兴安岭北部、四川西部、青藏高原、南极等许多地区进行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地质发现和认识。他还经常结合科技管理工作进行野外地质考察,获得丰富的地质科学积累,为日后进行地质综合研究和地质编图打下坚实基础。他主编的地质图内容丰实、地质轮廓清晰、绘制精细、色调匀和,把我国地质编图提高到国际先进水平。他通过长期科研和编图实践积累的丰富区域地质资料,总结了中国区域地质和亚洲岩浆岩的特征和规律。
至今,李廷栋已经发表科学论文120余篇,提出若干地质新发现、新认识:论述了中国地质特点和矿产分布地质条件,分析了亚洲大陆岩浆活动的阶段性、继承性、分异性、分带性及迁移性时空演化规律,提出了“陆内汇聚-分层加厚-均衡调整”的青藏高原隆升模式。在90年代前期,他主持了"南极岩石圈结构"的国家攻关项目,带领科研集体总结了南极大陆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和矿产资源潜力,编制了南极洲地质图,为我国制定南极政策和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了贡献。
2000-2005年,他主持完成国土资源部重大科技专项《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的研究,系统总结了中国岩石圈特点及其资源环境效应,建立了数据库,实现了成果数据共享。2008年开始,他主持中国区域地质志的项目,将对全国海量地质资料进行综合研究,编纂出版60余部包括各省、市、自治区、主要地质单元和全国志书,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地质科学理论提供一套完整的地质文献。
在我国,还有很多像李廷栋这样勤于实地专研、敢于创新实践的地质科研人员。他们不辞辛苦,用脚步丈量国家版图,他们不畏艰险,用生命探寻国家宝藏。正是有了他们的默默奉献,才收获了我国地质事业的蓬勃发展;正是有了他们的苦心科研,才能为我国地质事业谱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