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网站首页 > 科技大数据 > 传媒与出版 > 正文

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过程的专利服务研究 ——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

来源:《中国高新科技》期刊社 时间:2018-09-04

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实力的竞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是国际竞争的焦点。而科技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专利是科技创新的成果,也是保护科技创新的有力手段。除了企业以外,高校已成为专利的最大产出地,一直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7年中国专利统计简要数据》指出,大专院校在2017年专利申请量为179879件,占总量的14.4%。这说明高校科研人员对专利信息服务的需求量大,但目前来看专利信息服务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本文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分析如今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现状,探讨今后高校图书馆在专利信息方面的服务策略和服务模式。

1 高校图书馆服务现状分析

1.1 专利信息服务水平低

通过文献调查和访问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网页的发现,目前中国大部分高校的专利服务内容单一,主要有两种:一是简单提供专利资源导航;二是进行专利文献检索、专利查新。这属于较低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如专利情报分析、专利成果转化转让、专利预警服务等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未能提供,说明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对专利服务这一块缺乏重视,未能充分借助图书馆的资源和技术优势,为本校科研创新、企业高新技术研发,甚至是区域科技进步提供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

1.2 缺乏专业的复合型专利服务人才

专利信息服务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法规等领域,专利信息服务工作不仅要求有熟练的图书情报技术,同时还必须具备知识产权专业知识。一名优秀的为专利信息服务的图书馆员,要有较强的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能力、掌握与专利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精通外语及有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除此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领域有所了解。然而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具备上述条件的馆员不多,缺乏专精深的高端服务人才,造就了高校图书馆专利服务质量不高,严重阻碍了专利信息服务工作的开展。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对馆员进行关于专利知识和技能培训方面的系统培训,加快专利信息服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

1.3 华南理工大学专利分析

高校图书馆已经逐渐成为专利信息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而开展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是对高校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力支撑。专利的产出可以衡量也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水平的高低,2009年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了中国第一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2008)》,报告指出高校是知识和技术创新的源头,知识产权工作更是高校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现在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建设,高校也越来越强调科研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近几年高校的专利水平明显提升,2017年高校专利申请量为179879件,占总申请量的14.4%。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2014年为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专利工作管理等规定,华南理工大学与广东省知识产权局签署《共同推进知识产权强校建设的协议书》,鼓励发明创造,将专利指标作为重要参数列入考评体系。2003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专利申请情况见表1。数据表明2010年的专利申请量突破1000件,2014年突破2000件,2016年达3323件;专利授权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分别占全省大专院校授权量的26.1%和37.1%。


1 20032016年华南理工大学专利申请增长趋势

由以上专利分析可以看出,华南理工大学科研人员对专利信息服务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用户需求是专利信息服务的根本动力,图书馆为高校科研人员积极提供专利信息服务,可以为科研提供选题思路,避免重复工作,提升创新水平。

2高校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的策略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开展专利信息服务提供有力保障、奠定坚实基础。下文将根据实例和具体情况,将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分为3个层次,形成面向科研队伍、大学科技园和图书馆联盟的服务策略。

2.1 以学科服务和科技查新为契机,构建嵌入科研全过程的专利信息服务模式

学科服务为图书馆与各学科的科研队伍直接建立了联系,嵌入科研过程的学科服务能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而专利信息服务追根究底是学科服务的创新表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创造性地开展嵌入科研全过程的创新专利信息服务模式。这表明要以专利馆员为主支持科研人员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申请、研究、结项和报奖等整个项目进程,提供全流程的专利信息服务支持,有时甚至要提供问题方案的知识咨询。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也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嵌入本校轻工食品学院的“绿色安全养殖生产”科研团队,在科研项目立项、研究、结题、转化过程中提供全程专利信息服务,助力该科研团队成功申请了56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已获得发明授权36项。

2.2 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协同创新为专利信息服务引领发展方向

大学科技园是以科研实力雄厚的高校为中心,将一些科技型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和高新技术研发机构有机聚合在一起,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和专利成果的加速转化。大学科技园依托高校,图书馆从属于高校,都同样为高校建设、人才培养提供支持,两者之间有良好的合作环境。因此在协同理念之下,高校图书馆可以和大学科技园携手合作、互动发展,以高校优质资源、优势学科为依托,以大学科技园为载体,更好地为高校和大学科科技园开展各项专利信息服务,最终共同实现创新目的。

华南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以华南理工大学优势学科为依托,借力高校人才优势和优越的地理位置,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科研机构,加速对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孵化高校技术企业,力图建设成为开放、创新、国际化的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区。大学科技园是华南理工大学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在提高高校科研教学水平、推动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广东省广州市的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可以向大学科技园谋求合作,开展多样化的专利信息服务。首先,科技园区在选择入园创业者时,图书馆可以主动进行专利检索和专利分析,把握申请入园创业者相关专利技术在国内外的现状及趋势,再根据高校学科建设的需求和规划,选择合适的企业、机构和人才进驻园区。其次,图书馆应该积极参与大学科技园知识产权建设,与园区内的专利事务机构合作,利用图书馆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优秀的情报服务能力,向入园企业开展各项专利信息服务,如专利培训、专利文献和信息检索、科技查新、专利分析、专利预警等服务,有利于帮助企业找准研究方向、跟踪最新技术动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规避专利纠纷。

2.3 依托图书馆联盟,构建专利信息服务平台

现在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专利信息服务都是各自为政,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很少,并未形成一个交流平台。最近几年为改善这种情况,也召开了一些有关高校知识产权和专利信息服务的研究会,如2017年在江苏省召开的专利信息传播与利用基地建设背景下的高校专利检索分析服务研讨会;2018年在广东省召开的高校专利信息传播利用研讨会。但仅通过召开研讨会的形式无法让高校图书馆形成良好的交流协作关系,图书馆联盟才是实现资源共享的最有效方式。2015年上海同济大学牵头成立了“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推进组”,这为打造“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联盟”起了良好的促进作用。1994年华南理工大学图书馆与广州地区其他几所高校共同成立广州石牌地区高校图书馆协作组,后更名为广州地区图书馆联盟,可作为各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的交流合作平台,这对于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资源共享、协作服务、人才互补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还可以通过联盟与知识产权局等相关机构加强沟通,进行合作交流。

3 结语

近些年,我国对知识产权日益重视,科研创新也越来越离不开专利信息服务,而高校图书馆逐渐成为专利信息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开展深层次的专利信息服务,是扩展图书馆服务外延、突破传统图书馆服务局限,进行图书馆升级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这对高校图书馆而言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态势,既将图书馆的学科服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图书馆在人才培养、科研支持和协同创新上引领了发展方向,也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和保障职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文庭孝.专利信息计量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2]2017年中国专利统计简要数据[EB/OL].[2018-05-29].http://www.sipo.gov.cn/docs/20180411102303821791.pdf

[3]苏秋侠,杨祖逵.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面向科研过程的专利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20).

[4]王丽萍,杨波,秦霞,等.高校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内容、模式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6).

[5]冯君.美国大学图书馆专利信息服务实践及启示——基于被认定为PTRC的大学图书馆的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21).



收稿日期:2018-06-16

作者简介:李玉玲(1985-),女,广东梅州人,供职于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图书馆。

上一篇:不确定性原理的解释和应用
下一篇: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1.凡本网注明“来源:高新科技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高新科技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高新科技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高新科技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