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RFID技术分析
1.1 RFID技术的特点
RFID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简称,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无线识别技术,采用无线射频方式进行非接触通信,通过发射、接收、处理射频信号识别目标对象,获取数据并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处理。RFID数据的读取无需光源,甚至可以透过外包装来进行,RFID射频标签芯片可以通过内置的方法放置在书籍中;有效识别距离更大,采用自带电池的主动标签时,有效识别距离可达到30m以上;识别速度快,标签进入磁场,解读器就可以即时读取其中的信息,而且能够同时处理多个标签,实现批量识别,提高工作效率;数据容量大,可以根据用户需要扩充;使用寿命长,应用范围广,可以应用于粉尘、油污等高污染环境和放射性环境;标签内存数据可多次修改、更新,而且可以为标签数据的读写设置密码保护,不易伪造和篡改,从而具有更高的安全性。RFID的非接触、多目标同时读取、精确度高、效率高、无视觉识别、识别距离远等的特性,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使其成为图书馆智能化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
1.2 RFID技术工作原理
RFID由标签、读写器、天线、PC系统组成。标签主要由耦合元件及芯片组成,每个标签具有唯一的电子编码,附着在物体上标识并跟踪目标对象。读写器主要用于读取、写入目标对象的标签信息,可以是手持式,也可以是固定或移动式。天线主要是在标签和读取器间传递射频信号。PC系统主要功能是分析、处理、管理RFID系统的数据信息,包含应用系统、中间软件等组成部分。RFID工作原理是读写器通过天线发射一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标签进入天线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获得能量被激活,将自身信息通过标签的内置天线发送出去,读写器的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载波信号传送到读写器,读写器对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和解码,然后送到PC系统进行相应处理,从而完成与物体有关的信息查询、统计、管理等应用。
2 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RFID技术作为构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也成为图书馆界的热议话题。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逐渐步入快车道,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截至目前,全球已经有近万所图书馆使用该技术,并且成递增趋势增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FID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自身优势,必将在图书管理领域和图书馆服务中引发重大变革,为图书管理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激发管理活力。
2.1 RFID技术在国外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较早应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是新加坡国家图书馆,从1998年开始进行RFID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图书的分拣、流通、物流。经过4年时间的测试,于2002年正式投入运营。随着RFID技术优势的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使用该项技术。美国部分地区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主要用于智能还书和分拣,提供类似于ATM机似的自助服务。德国使用的RFID系统寿命长达40年,主要用于管理历史文献。
2.2 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的应用现状
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领域的发展速度也非常快。率先使用RFID技术的是厦门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图书馆,2006年开始实施该项技术。同年,深圳图书馆新馆成为全国首家全面使用RFID技术的图书馆。深圳图书馆是国内首家大规模全面应用RFID技术的大型综合性图书馆。以RFID技术为核心的智慧图书馆应用方案供应商,深圳远望谷和海恒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80%;深圳图书馆早在2006年就率先利用RFID技术实现图书馆自助借还书,并逐步实现市馆和区馆互联,原创性地开发了24小时自助式社区图书馆,逐步打造以“市图书馆为中心,以24小时自助式社区图书馆为集群”的图书馆之城,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尚属首创,这为智慧图书馆相关标准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与应用支撑。
2008年,国家数字图书馆引进RFID技术,实现传统管理与现代管理相结合,传统服务与数字服务相融合。截至目前,国内已经有近千家图书馆正在或开始使用或测试RFID技术,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已经在国内逐步普及,成为图书管理的主导趋势。
3 RFID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优势
3.1 提高借阅工作效率
较早时期的借阅工作是人工手动记录,借阅者需要排队等待一一处理,这种借阅方式容易出现记录不及时、笔记不清晰、漏记、记录丢失等问题。进入计算机时代,开启了扫描条码的借阅方式,这种方式仍然需要人工找到贴有条码的页面并进行扫描,操作流程费时费力,效率较低。而且,一旦条码破损或丢失,系统便无法读取该书本信息。RFID技术的引进可以实现借阅工作的智能化,以及多本书籍的同时读取,大大提高了借阅工作的准确性和便捷性,提升了图书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3.2 提高盘点工作速度
图书馆拥有海量的书籍文献,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只有闭馆之后才能进行盘点。如果单纯依靠人工盘点、分拣,所用时间不能简易估算,而且需要逐一扫码,工作效率低下,并存在登高滑落的危险。如果要找出某本书或放入某类书,只能单凭管理员的记忆,完成的可能性和效率性都不理想。鉴于此,急需引进先进的技术——RFID系统,使用手持式或移动式读写器,横扫书架,实现快速盘点,准确查找,有序管理,时间灵活。
3.3 提高防盗系统安全性
早期图书借阅的安全除了依靠寥寥无几的管理员的肉眼监督,更多的要依靠借阅者的自觉和素质的提高,但单凭人为能力远远不能解决图书管理方面的安全问题。前期多使用的磁条防盗系统虽然比人工防盗优势明显,但磁条长期使用感应性能会被削弱,常常引起误报或漏报,造成尴尬的局面。而且如果有人故意将磁条撕掉或毁坏,书籍容易丢失,进而对图书的盘点、补货造成极大影响,加倍管理工作量。引进RFID技术,将芯片内置图书,借阅者不易察觉,不易被损毁或摘除。而且可以设置密码保护,不易伪造和篡改,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即便书籍遗失,可以开启跟踪功能,帮助管理人员顺利找回图书资料。
3.4 提高双方满意度
停留在非现代科技时期的图书管理是一项重复性高、枯燥乏味、任务繁重的工作,很容易引发图书管理人员的消极情绪和不满情绪,一方面造成图书管理工作效率低下,服务水平不高的现象,另一方面造成图书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员紧缺。借阅者厌烦烦琐的借书、还书流程,久而久之降低了国民的整体阅读水平和阅读数量。引进RFID技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将被动型服务转换为主动性服务,管理人员可以轻松找到所需书籍,快速完成盘点和分拣工作。提供更多自助化服务,并且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减少管理人员工作负担。实现精细化管理和快捷式借阅,节省借阅者时间,提高借阅效率。设置远程还书提醒,以免借阅者错过归还时间,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增加借阅者满意度。
4 RFID技术在图书管理应用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措施
RFID技术虽然在图书馆应用中越来越普遍,为图书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4.1 国内RFID技术还不够成熟
国内研究开发的RFID技术缺乏统一的标准,“目前,全球有三大RFID标准阵营:欧美的EPC标准、日本的UID标准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IEC标准。”这三大标准阵营之间不能兼容,导致生产商在生产RFID技术相关产品时不能互通融合,相互借鉴,给系统的更新换代也造成了阻碍。“各图书馆RFID标签中的数据格式还都是根据各生产厂商的技术要求和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建立的,在全国范围内还缺少权威性和唯一性,难以实现图书的馆际流动。”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不够,一部分技术问题受制于国外,对国外RFID技术的依赖性较强,我国自主的RFID技术还不够成熟。
通过引进核心技术人才,组织专业化培训,加强学习交流,促进RFID技术的逐渐成熟。
4.2 国内RFID技术应用覆盖面不够广泛
目前,RFID技术虽然在国内图书馆应用逐渐普遍,但就整体情况来看,规模较大、图书体量较多的图书馆已经或正在使用RFID技术,仍有大部分图书馆由于种种原因未引进该项技术,管理方面的棘手问题未能及时有效解决。
一方面,需要有资金保障,各地政府需要研究图书管理工作方面的预算,为更好、更有效地实现现代化图书管理工作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需要扩大关于RFID技术的宣传,让更多的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借阅者了解该项技术,激发他们对使用这项技术的兴趣。
4.3 RFID技术在国内图书馆应用中缺乏整体性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多为局部应用,还不能实现图书馆的整体智能模式。目前,国内大多数图书馆使用的是RFID技术和传统条形码相结合的管理方式,由于现代化、智能化的RFID的资金和技术原因,在短时间内很难被整体应用。如果节约资本引进RFID技术,那么RFID系统与传统系统之间的衔接需要整合后才能投入使用,但该工作单纯依靠图书馆的力量很难实现,需要国家相关部门提供大力支持。RFID电子标签的价位和耐用性也是影响图书馆应用RFID技术整体性的原因。电子标签使用年限一般为10~15年,单个标签成本为1元左右。该定价及使用年限对于一般商品来说已经能满足要求,但对于馆藏图书而言还远远不够。目前已经有使用年限达50年的标签,但其成本也相应较高。解决资金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当地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技术研究人员加大科研力度,早日生产出时间与成本兼得的电子标签。
4.4 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受制于生产商
RFID技术的研发设计不能以图书管理需要为主导,限制于生产商的生产模式,不能满足各个图书馆的现实需要,欠缺对图书管理的个性化需求考虑。软件供应商与硬件供应商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缺乏成熟的技术和平台,实现两个方面的有效整合是目前存在的难题。
5 结语
RFID技术与图书管理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图书馆的新趋势。在图书管理系统中引进RFID技术,可以提高借阅工作效率,提高盘点工作速度,提高防盗系统安全性,提高借阅者和管理者的满意度,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还能激发国民的阅读兴趣,提高国民的阅读能力。但在RFID技术适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RFID技术标准尚未统一,成熟度还不够,应用覆盖面不够广泛,应用中缺乏整体性,应用受制于生产商等,这些问题亟待解决,否则智能图书馆的实现将受到严重阻碍。
参考文献
[1]张春雷.RFID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信息技术,2014,(12).
[2]撖立军.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优势及存在的问题[J].电子设计工程,2014,(3).
[3]李爱玲.基于RFID的智能化馆藏管理系统设计[J].现代信息技术,2016,(1).
[4]冯雪萍,李媛红.智慧图书馆RFID系统评价研究[J].中国质量研究,2014,(12).
[5]撖立军.RFID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现状与问题分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6,(6).
收稿日期:2018-06-14
作者简介:李林林(1981-),男,河南郾城人,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图书咨询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