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之一,也是我国粮食安全的物质保障。我国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产量和经济收益也十分可观。玉米不仅可以作为口粮,其秸秆还可以做成其他产品,如青贮饲料、工业原料等。当前,我国玉米产业已经有了新的转型,由以往的粗放型种植和经营模式转型为现代密集型种植和标准的管理经营模式,既提高了种植玉米的收益,也加快了玉米产业的发展速度,从根本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质量保证。
1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1.1 玉米产量趋势
近年来,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增长,在秋季总作物中占70%左右,为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提供了重要的生活保障。现在,玉米已成为主要的粮食资源,在粮食作物中排名第二,种植面积占28.4%,产量达到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9.5%。
1.2 玉米播种及营养施加情况
玉米播种分为两次,分别是春玉米播种和夏玉米播种。春玉米播种主要集中在东北、甘肃、内蒙古和新疆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气候地形相似,适合春玉米的播种,种植面积约为1000万公顷。夏玉米的播种主要分布在山西、河南和一些劳动力不足的地区,种植面积也较大,产量相对较高。由于各地的生产时期不一样,在劳动力和资源配种等方面需要国家调配,其中就包括玉米种子资源的购置问题。根据2018年的农业情况进行分析,国家应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如劳动力闲置、生产过程中发生灾害时需要相关专家进行解决和分析等。同时,我国在畜牧业方面也有相应的政策,可以让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循环体系,二者相互配合。
1.3 玉米种植区域分布
种植玉米需要选择优良的环境,如具有肥沃的土壤、良好的气候条件等。全世界有许多地区适宜玉米生长,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美国沿河流域,欧洲的多瑙河流域等。我国玉米的种植地区呈现由东北到西南的长条形,分布较广,包含辽宁、吉宁等东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西南部分地区。这些地区占全国玉米总产地的85%,产量占全国的90%。由于人口基数大,国家要求各个省市必须满足国家储粮要求。因此,这也是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的原因。
2 我国玉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玉米深加工技术不足
玉米产业的发展历史悠久,但不足之处是玉米深加工技术较差。玉米深加工是玉米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玉米“从田间到餐桌”的过程包含较多环节,如玉米的种植、优良的玉米种子资源,以及玉米原料的存放、加工、生产工艺,市场的开发和营销等都对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玉米产业和深加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拥有深加工的技术,才能保障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2 玉米产业化进程缓慢
目前,我国玉米产业化进程缓慢,主要原因有:首先,玉米产业基础较弱,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对于其他国家较落后;其次,玉米生产和加工企业的管理和经营方式不正确,对于管理和运行的工作内容理不清,甚至有的公司证件不齐全,如种子生产证、经营许可证等,这都是企业机制不完善造成的;最后,种子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高深受经费的影响。除了以上三点,相关工作人员不专业、态度不坚定等也都会影响玉米产业的发展。
2.3 玉米科研与产业市场结合不够
玉米产业发展的核心是种子的培育,而玉米企业的创新方向也只能是从种子着手。在我国,玉米种子培育一般属于科研部门的工作,如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但由于种子培养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种子的培育也逐渐由政府科研机构的研发创新转变为玉米产业的独自研究和开发,甚至有些企业开始建立科研技术管理部门,开始自己研发种子,培育新的玉米品种,同时在市场中进行宣传销售。但是,由于企业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较低,科研部门的研发受到制约会出现延迟的情况,导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企业盈利较低、支出额度过大,企业需要调整运行计划,将最低的成本投入科研当中,阻碍了玉米种子的发展速度。因此,玉米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较高水平的科研技术,但由于科研机构的改革落后于社会,在改革过程中仍存在不足,困难较多。
2.4 玉米品牌创新能力不强
一个企业是否拥有市场竞争力,不仅决定其创新能力和科技研发能力,还是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大部分种子公司在自主研发产权方面缺乏意识和管理,致使企业没有玉米品牌的忧患意识。因此,企业在玉米生产中只能选择他人的创新产品,进而获得较低的经济利润;更有一些小型企业因没有自主研发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依靠玉米的简单品种进行销售。类似这种没有发展计划的玉米企业,只会拉低玉米产业的发展速度。除此之外,更有一些企业利用不合法的手段来谋取利益。究其原因是因为科技水平跟不上较大的玉米企业,既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也没有在营销方面想办法,只是利用大麻袋包装,最后降低企业的经营收益和营销利润。
3 我国玉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3.1 加强玉米深加工技术研究
通过对玉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研究,我国决定将玉米产业的单一化发展方向转变为多元化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玉米产业中深加工技术的改变,将深加工的产品以淀粉和乙醇主,换句话说就是玉米深加工后的初级产品较多,附加值较低,和标准水平相差甚远,但我国对于玉米深加工的期望值非常高,包括对其加工后的质量要求。这也决定了在深加工业需要大力投入,包括经济、人才、技术等的投入,从而带动深加工业的升级优化。通过逐渐完善市场网络,对信息资源进行共享,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做到市场和网络的合二为一,提高玉米的市场占有率。充分研究国家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及时收集信息,把握市场流动,突破旧的企业格局和状态,使我国玉米产业与国际接轨。所有玉米企业都要把握机会,树立新的目标,让更好的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3.2 完善玉米产业化发展模式
目前,我国玉米产业已有“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但仍需完善,并在以后的发展中继续探索新的产业模式,促进产业获得新的发展。我国玉米企业普遍采用“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快传统农业转化为集约化现代化农业的速度,同时拥有跨国公司的参与,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企业的转型,实现生产和经营的规模化统一目标。基于我国现在的国情,玉米产业技术属于较先进的技术,同时随着玉米成本的减小和技术的提高,玉米产业在新模式下将会拥有更高的发展平台。
3.3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1)玉米产业的发展需要拥有创新的玉米种子,只有在玉米种子培育中加大投资,才可能实现玉米产业的较大发展。也就是说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准确把握市场规律,及时调整产业技术,才可以提高玉米产业的发展速度,摒弃粗放式的种植手段,采取集约化的经营种植模式。除此之外,给优良的玉米种子选择适宜的生长环境,并为之配备先进的机械设备,再通过国家的职能机构进行宣传、开设有关技术的培训班,让基层人民掌握耕种技术,实现从耕种到制作全部合理应用科学方法,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标准化生产。
(2)选择优良的玉米种子资源,并对其进行保护和开发利用,做到利用生物技术和常规技术的结合,在科研方面进行精准投入,逐步创建新的品牌,加强企业的竞争力。同时,职能机构要对玉米种植地的环境进行统计和分类整理,利用科学技术培育新的优良品种,提高种子质量,使产业发展实现良性循环。
3.4 鼓励企业创新自主品牌
(1)构建诚信企业。企业和种植户之间要有良好诚信,只有二者拥有良好关系,才能维持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严格按照市场的规则和签订的合同执行,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促进玉米产业的持续发展。
(2)支持自主研发,打破传统模式,建立新的经营模式。国家可以通过一些手段鼓励玉米企业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并让其建立属于自己的新品种,也可以通过品牌效应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首先,让玉米龙头企业继续壮实自己,从而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营模式;其次,建立独特特色的玉米品牌,持续推广,实现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发展。我国玉米产业已经进入瓶颈时期,要想克服现有的困难,必须加大投资力度,完善管理监督机制,加强企业竞争意识,规划可利用环境,以持续发展为原则,实现玉米企业的长远效益。
4 结语
玉米种植业的发展奠定了玉米产业的经济地位,玉米产业不断壮大的过程十分艰难,与玉米种子的质量、生产过程、加工工艺、流通方式等多种环节相关联。近年来,我国的玉米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不仅解决了生产资料市场和消费资料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问题,还为我国工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因此,我国不仅要坚持发展玉米产业,还要将玉米产业发展为优势资源,并在市场的指引下与玉米龙头企业合作,实现科技兴农,从而提高玉米产品的价值。除此之外,还要以市场网络建设为方法,调整好玉米产业种植生产、加工以及销售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种植业、加工业、畜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从而加快玉米产业的整体发展速度,为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发展添力,为国家粮食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佟屏亚.中国玉米种业形式和发展前景[J].玉米科学,2012,20(2).
[2]仇焕广,张世煌,杨军,等.中国玉米产业的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1).
[3]王延波.我国玉米种业行业分析[J].园艺与种苗,2011,(1).
[4]吴锁伟,方才臣,邓联武,等.我国玉米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发展策略[J].中国农技推广,2013,(1).
[5]刘蓉蓉.中国现代玉米种业现状、瓶颈问题与对策建议[J].农业展望,2013,(11).
收稿日期:2018-07-16
作者简介:陈伟(1976-),男,山东滨州人,滨州市邹平县韩店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作物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