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深入到了各地区各行业。消费金融市场也逐渐“互联网化”,给中国的金融市场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一方面,互联网消费金融从业机构依靠大数据、渠道优势、快速迭代的创新能力,改变了人们接触金融的方式,也改变了金融服务的业态,不断挤占传统消费金融市场份额;另一方面,我国传统的消费金融行业也加大“触网”,商业银行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的普及为传统的消费金融行业开辟了新路径,以银行系为主力军的消费金融公司更是依靠资金优势,在现阶段实现业绩爆发。
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在银行系、产业系、互联网电商系、网贷系等多元化势力的影响下逐渐细分,形成了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这种多元化、多层次的消费金融服务体系让消费金融服务延伸到了蓝领农民工和大学生等长尾人群及广大中低收入人群中,激活了消费,从而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和创新发展打开了市场通道,为产融结合开辟了新路径,进而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
2 互联网消费金融内涵
2.1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指具有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精神的金融业态。互联网消费金融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线上消费金融服务,以及互联网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消费金融公司等机构开展的线上消费金融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形式,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及互联网企业等市场主体出资成立的非存款性借贷公司,公司的目的是满足个人或家庭对除房屋和汽车之外的其他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
2.2 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消费金融的差异
2.2.1 服务基础不同
传统消费金融以实体服务为基础,依赖线下服务,是线下向线上拓展。互联网消费金融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和大量用户的交易消费场景,多数是以线上服务为主,兼顾线上向线下拓展。
2.2.2 客户不同
传统消费金融服务客户以大中型企业、富人和中产阶级以上群体为主,根据现有银行的风险控制情况,中低收入人群很难得到银行的消费服务。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则聚焦于弱势群体,如小微企业、三农及大量弱势个人群体,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
2.2.3 沟通方式不同
传统消费金融与客户之间主要是面对面的直接沟通,消费信贷受物理网点的影响,产业生态逻辑是“资金-场景-人”。互联网消费金融与客户的沟通没有时间、地域、空间的限制,产业生态逻辑是“人-场景-资金”。
2.2.4 优势不同
传统消费金融拥有资金成本、支付结算、风控制度三大优势,特别在资金成本方面拥有很大优势,而支付结算本来就是银行本职,风险管理体系成熟。互联网消费金融凭借大平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边际成本低、客户体验好、业务推广快。以阿里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来看,移动支付在2013~2017年服务超过4.55亿用户、500万家小微企业,大平台优势非常明显。
3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原因与机遇
3.1 传统消费金融的特点与局限性
传统消费金融对于客户要求比较高,专注于20%的高净值用户,忽视长尾用户。而长尾用户基数大,消费能力也在提升,互联网消费金融则专注于长尾用户,填补了传统消费金融的这部分缺口。
传统消费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信用评估为静态评估,缺乏动态变化,央行征信在客户群的覆盖率还不是很高,截至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亿人,其中信贷记录人群仅为3.8亿人。传统消费金融服务主要是线下申请面签,通过人工审核风控,这种授信模式的制约也使其损失大量有真实消费背景的客户。另外,传统消费金融放款速度慢,审批后要2周左右,放款金额以大额为主,不能满足大批小额贷款的需求。
3.2 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相对优势与机遇
政府近年来充分重视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政策上鼓励扶持互联网消费金融。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多次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发展现代金融体系,推进金融创新。中共十九大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要求,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中国的消费金融平稳快速发展,2016年个人消费信贷约22.6万亿元,占GDP比重30%、信贷总额14%、个人信贷70%、社会零售总额66%。而按截至目前的数据统计来看,2017年全年消费金融可达27.1万亿元,按照这个增量,到2020年,中国消费金融将可达30万亿元。传统消费金融机构有限的消费金融服务难以满足这些需求,互联网消费金融缓解了这种供需矛盾,与传统消费金融形成互补,进一步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凭借大平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边际成本低、客户体验好、业务推广快的优势,在政策扶持和消费金融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拥有更好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规模扩张能力。
4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4.1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国内的发展轨迹
互联网消费金融始于2013年,当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仅为60亿元,2013~2014年为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起步阶段。2015年国家颁布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政策试点扩大范围、央行开放征信牌照,从互联网巨头到新兴创业公司都开始布局消费金融,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推广互联网消费金融,国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金融信贷产品,市场进入快速发展期,到2016年整体市场突破4千亿元。
4.2 互联网消费金融在国内的发展趋势
4.2.1 依托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快速发展
(1)依托电商平台或供销平台的消费金融快速发展。
电商平台消费金融的产品与服务对象为自身平台用户,利用其庞大的线上供应零售网络、用户大数据等优势,在互联网消费金融领域迅速发展,其发展趋势已由单一的P2P网贷扩展到O2O销售等消费金融模式,消费金融的产品与服务更具多样性和特色化,以蚂蚁金服、京东金融为代表。
供销平台的消费金融拥有国家消费金融牌照,运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以海尔消费金融公司、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为代表。
(2)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供销平台的消费金融面临洗牌和重整。
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或供销平台的消费金融的服务对象为个人消费者,主要为消费者提供分期购物和小额消费贷款服务,以分期乐、趣分期和拉卡拉为代表,这些平台与以上两种消费金融相比,还需支付平台高额的流量成本和平台本身的运营成本,许多互金平台都被迫选择退出,如国商控股集团旗下的凌波微贷。
这些消费金融平台的共同特点都是开放式的,且服务成本低,能高效率地延伸到蓝领、农民工和大学生等长尾人群,充分挖掘消费需求。但由于门槛低、机构多,不同平台的贷款信息无法共享,容易产生多头重复授信和过度借贷等问题,需要政策法制的进一步监管。
4.2.2 传统金融机构加大“触网”,重购银行创新服务机制
大银行纷纷建立开放式商务平台,在平台上能得到多种金融服务,如融资、理财等。如中国工商银行于2014年初建成电商平台“融e购”,提供网上购物、投资理财、网络融资、消费信贷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国建设银行建成了电子商务平台“善融商务”,集B2C、B2B和房e通服务于一体。
中小银行则推出各自的直销银行,业务模式主要集中在货币基金、银行理财、转账汇款等基础金融功能,希望借助互联网低成本、广覆盖的特点争揽客户。如华夏银行的“平台金融”、平安集团的“壹钱包”、中信银行的“异度支付”。
另外,银行积极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截至2017年9月,获得银监会批复的消费金融公司共25家,其中有19家为银行系持牌公司。
4.2.3 国际化互联网消费金融抢滩中国市场
中国目前还少有国际化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但国际化互联网消费金融正在抢滩中国市场,如“明特量化”是一家起源于美国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已经在中国运营1年之久,截至2017年7月底,注册用户超过1000万人,单月放款超过100万笔。
4.2.4 技术手段、保障措施日益完善
(1)Fintech帮助降低成本。金融科技Fintech是由金融“Finance”与科技“Technology”两个词合成,主要是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互联网创新技术进行风险控制和平台管理。互联网消费金融机构以其作为服务手段,大大降低了服务成本。据京东金融消费者金融事业部相关人员表示,京东的白条业务没有一笔是通过人工审核,全部机器决策,每笔的变动成本近乎为0,后台系统1秒钟可以处理几十万笔交易。
(2)Fintech提升了风险管理水平。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普遍面临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Fintech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加上人脸识别、实名认证、银行卡认证等多种手段进行智能投顾,全面提升了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的风险管理水平。据苏宁消费金融公司介绍,公司研发的“任性云控”系统,基本实现了对信用风险的动态管理和对欺诈风险的多维度防控。
4.2.5 政府监管逐步加强
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交易规模达到了8933.3亿元,环比增长146%。而互联网消费金融多为纯线上的信用贷款,目前的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大数据风控技术也不成熟,互联网消费金融还面临着经营、合规转型、风险处置次生三大风险。这些问题已引起监管机构的关注。目前,互联网消费金融受到了比较严格的监管,对于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监管意义重大,2007年美国触发的次贷危机正是由于对消费金融领域监管的不足造成的。监管可以使市场朝着良性、稳健的方向发展,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中产生新的业态。
5 结语
传统消费金融对于客户要求比较高,惠及不到小众群体,互联网消费金融则聚焦于小众群体,惠及蓝领、农民工和大学生等长尾人群和小微企业,在一点程度上体现了普惠理念,符合国家发展普惠消费金融的初衷,让传统金融惠及不到的群体享有平等的金融权。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消费,扩大了内需,从而为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和创新发展打开了市场通道,有效地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但消费金融在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存在过度借贷、过高吸费、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另外,个人征信体系不健全、大数据风控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长尾客户集聚,造成违约风险偏高,政府在政策上支持的同时加强了监管,致力于打造开放、健康的消费金融生态系统,以使消费金融朝着良性、稳健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一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创新发展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6).
[2]中国人民银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支行课题组.互联网消费金融对传统消费金融:冲击与竞合[J].南方金融,2016,(12).
[3]课题组.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J].西部金融,2016,(11).
(浙江省杭州学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