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引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长江经济带战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6年6月印发《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用绿色的发展模式与保护环境良性互动,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道路。荆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中游重要的节点城市,迎来全新的战略机遇期,成为四大国家战略的叠加区;但同时,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倒逼机制,也对荆州的发展尤其是产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重要经济支柱的大量中小企业,在全新的发展模式下产业结构调整压力较大,面临如何在突围中求生存的问题。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成为经济发展重中之中的话题,在新的发展背景下也出现了特有的困难,制约作用更加突显和紧迫,需要高度重视。
1 荆州中小企业融资现状
2016年,中小企业亏损有所扩大。一是亏损企业增多。较2015年增长22%,其中小型企业占亏损企业总数的85.4%。二是亏损额度增长。比上年同期增长0.5%,小型企业占亏损总额的70.2%。三是亏损压力加大。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持续下降,已连续54个月负增长,直到2018年9月才略增长0.1%,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盈亏零界点,亏损压力依然较大。受此影响,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也相应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新性融资渠道有所拓展,但仍以传统信贷为主
随着经济增速的下滑,企业内部积累能力削弱,内源融资根本不能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要。在直接融资方面,256家本地企业借助于信托公司、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通道机构,以创新型融资方式(债权、股权投资等)融资43.92亿元,占创新型融资总额的42.15%,表明企业融资需求不断升级,创新型融资业务支持龙头企业和科技类创新企业的效果突出。大部分中小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间接融资中向银行申请贷款,反映融资层次相对较低,融资渠道单一、融资结构不合理.
1.2 出现融资有效需求不足和融资难同时并存的局面
实体经济经营景气度持续下滑,一方面,1~9月,荆州市企业短期贷款减少、活期存款的大幅度增加,全市工业企业新增贷款比例下降,不足10亿元,说明在经济增长放缓下,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不敢盲目投资,多数企业拿钱观望,导致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各家银行审慎经营理念进一步加强,对于风险的防范更加严格,各银行普遍加强尽职调查、贷后管理等风控环节,银行跟进授信方面趋于谨慎。在贷款方式方面,仍以抵质押或保证金优先,并对利率进行上浮10%~30%,并多采取根据项目进展程度逐步放款、逐年回收的方式开展,加强信贷风险控制,这使得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链紧张,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 荆州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2.1 受传统金融模式制约是造成融资困境的直接原因
我国传统金融模式是以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导,与国企产权相似,大行大责任,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并对信贷风险有严格的控制,使其对实体经济产业投资以国有、大型企业及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为主。当前,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趋弱,加之目前荆州金融中介跟踪还不到位,银政、银保、银税和银商等合作机制尚不健全,在此情形下为克服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对中小企业惜贷心理明显,企业反应抽贷、压贷问题普遍,直接导致部分以银行信贷为主要筹资来源的中小企业资金链极度紧张。
2.2 荆州市目前的企业规模结构是导致融资难的主要原因
大型企业集团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成长点”或“增长极”,在地区经济的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目前,荆州市缺少大型企业作支持,尤其是多年改革后,国有的大型支柱企业微乎其微。而长期以来,又出现部分大企业与地方经济平行运动的现象,与本地企业之间缺少前向、后向联系,其关联效应的近辐射功能和乘数效应未能在本区内充分实现。大量的中小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个体应对市场,各种的不规范和信息不对称自然会相伴而生,融资的困境也随之而来。
2.3 产业结构转型相对滞后,又受产业政策的限制,是导致融资难的根本原因
2016年,湖北省提出将“绿色决定生死”列为首位的“三维发展纲要”,坚持依法铁腕治污。在绿色发展理念下荆州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较大:在产业结构布局上,重化工业比重偏高,节能减排任务较重;部分支柱产业处于价值链中低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内生增长动力尚未完全建立,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受产业政策影响,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层层受限,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基本对受产业调控的企业退避三舍,堵死了企业常规的融资渠道。但这些企业在短期内又难以靠自身之力实现转产或升级。
2.4 政府调控未能从根本上缓解融资问题
面对中小企业在融资中出现的两难或多难的问题,市政府各相关部门结合国家政策和当前经济形势创新工作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度的扶持政策,表明对企业融资问题的高度关注。但就其主要的财政支持信贷政策的运行效果来看,主要的问题表现为政府用于改善中小企业增信问题的财政资金投入分散,政府信用对资源整合发挥作用不够:
(1)政府用于担保基金的投入,市级划分为五块(开发区、大正担保、市财政、创业担保、过桥资金)。
(2)用于政银保风险补偿保证金的投资基金划分为三部分(建行的助保贷、工行政银保、农行新农贷)。
(3)政府财政和平台公司,对金融机构的参股投入分别在湖北银行和市农商行。
这三大块资金都是以政府的资金作风险投入,却在功能和资产管理部门上过于分散,政府配套的融资服务平台其服务功能及规模偏小,对企业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其增信作用严重削弱。
2.5 融资性担保机构等中介的桥梁作用需进一步加强
信用担保是联系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全市目前融资性担保机构16家,政府和国有企业出资占比38.3%;绝大多数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较为规范。主要合作的金融机构达10余家,在保企业822户,在保责任总额36.45亿元,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
(1)行业发展整体不够。担保机构规模较小、出资分散,单个公司实力不强。只有1家注册资金3亿元的机构,与周边市县发展差距较大。
(2)业务开展不平衡。主要集中在通过银行授信,对贷款企业进行担保,业务单一,担保功能薄弱,且业务主要针对国资控股的机构。
(3)担保环境有待改善。行业整体的放大倍数仅为1.8倍,代偿率为1.1%,经营风险较大;反担保抵押登记难、程序繁琐、收费较高等问题普遍存在;在与银行合作过程中,弱势地位明显。
3 对荆州市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建议
3.1 做好产业规划并引导产业优化布局,是根本之策
(1)在产业规划上,增强系统思维,统筹谋划,实现“多规合一”,实现规划“一盘棋”,在一张蓝图上把坚持绿色发展谋划到位,发挥引领约束功能。绿色发展,规划是纲。绿色发展,不但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统筹布局,更需要统一规划;既要有总体规划,也要有落地的实施规划。荆州产业经济要绿色发展,应尽快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规划打架”的问题。
(2)在产业布局上,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要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决策部署,加快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整合升级;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较高层次的产业协同;培育特色农业和服务业。
3.2 用智慧金融的理念改良区域金融生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是战略抉择
构建智慧城市不能忽略智慧金融,是智慧城市的“核动力”,其核心是金融创新。要充分关注智慧金融对产业的拉动作用,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与创新,发挥好金融洼地效应,为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1)树立金融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理念。金融业发展动力来源于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推动了金融业迅速发展,提高了金融业增加值,加速了产业结构优化。
(2)用创新思路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与创新。一是要对区域金融在观念上应有所拓展,不能仅限于荆州所辖区,须在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借助政策及资源形成特色金融,因地制宜实现精准发展;二是要从融资平台管理、监管体系建设、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以及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与创新,其中对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建设上要进一步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对企业上市融资、融券的支持力度,提高中小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的能力。
3.3 做好资源整合,搭建强有力的政府增信平台,是当务之急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最大障碍是信用担保难,应充分发挥政府信用,整合资源,搭建政府增信平台,不仅为间接融资惧贷解决后顾之忧,而且为直接融资提供担保,让现有的股权,债券等真正落地。
(1)尽快设立政府性担保基金,将政府的信用资源予以整合。设立完全由政府和国有平台公司出资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基金,扩大担保基金规模,代表政府出面作为企业融资的最终保证人,体现担保作为公共服务产品属性,最大程度减少金融机构放贷风险。同时要建立政府担保基金补偿机制;明确担保的对象和项目;建立政府担保退出机制和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
(2)积极创新信用担保机构的设立,组建综合性的融资服务平台。在担保公司的基础上,组建具有投融资职能的金融投资公司,形成完整的金融服务产业链,增强担保平台的服务功能,逐步发展直接融资担保、间接融资担保和非融资性担保等配套齐全的融资服务产品。形成投融资服务的协同效应,增强抗风险能力。使平台公司的信用等级迅速提高,有效形成担保基金的补充机制和代偿损失的补偿机制,能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3)健全再担保制度,完善风险分散机制。政府、银行、企业各自承担职责,分担风险,实行比例担保。要建立企业、银行、政府担保基金(政府担保公司)及省再担保机构共担风险的机制,确定适当的担保比例,在担保机构和贷款机构之间合理分担风险。
(4)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平台,加强银政、银保、银税和银商等合作机制。客户信用评级结果是各银行授信业务授权管理、客户准入和退出管理的重要依据,针对中小企业寻求担保难的状况,政府部门牵头,构建统一规范的中小企业信用征信系统,作为集信用征集、登记、评估、查询、风险预警于一体的信用中介服务体系,并对政府相关部门、银行、担保机构予以信息公开,不仅能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防范信贷风险,而且能够积极地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郑芳芳,黎东升.荆州市中小企业融资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1(3):75-77.
[2]周中林,游凤.荆州市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J].现代商业,2010(18):70-71.
[3]常继莹.新常态下中小企业融资途径探析[J].财会通讯,2018(32):20-22.
[4]冯曰欣,刘砚平.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6):23-29.
[5]韩辉.河南省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探析——以中小企业自身为视角[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8(4):74-77.
[6]何巧章.我国中小企业金融扶持政策探究[J].财会学习,2017(23):194-196.
基金项目: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中国省域低碳竞争力分析”(13g185);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省属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状况调查”(2012B072);长江大学社科基金项目“荆州市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状况研究”(2013csq006)。
(作者系长江大学管理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