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科技创新 > 科技纵横 >
  • 4D打印微针让打针不再疼痛

    生病到医院看病,无论是注射药物,还是抽血化验,都要打针。打针不仅疼痛,有时还会留下斑点,甚至有感染风险,这让很多人发怵。最近,美国和意大利研究人员合作,研制出一种具有极强组织黏附力的微针,这种微针微创、无痛且易于使用,可以完全代替皮下注射针头,让病人不再见针发怵。

    2020-02-07
  • 神经网络技术帮自主驾驶汽车识别幻影物体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内盖夫网络安全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表示,在道路上投影图像形成幻影物体,可导致行驶中的半自主或全自主驾驶汽车误判并急刹车,从而危及车内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他们正在研究的神经网络技术,将解决自主驾驶汽车无法识别幻影物体的缺陷。

    2020-02-07
  • 疫情防控 看哪些“黑科技“在行动

     据悉,思必驰推出疫情防控机器人,在疫情期间向全国相关政府部门、医疗机构、公益机构提供免费人工智能服务,可替代社区人力,向海量的辖区居民主动拨打电话,调研近期行踪、摸排人员往来,加强重点人员健康监测和跟踪保障。此外,「疫情防控机器人」还可以成为 AI 宣传员,向社区居民主动宣教疫情防控知识,戴口罩、勤洗手,若遇不适需及时就医。

    2020-02-05
  • 澳大利亚政府将可再生能源列为减排关键技术

    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近日表示,政府正在寻求制定进一步削减澳碳排放量的计划,将考虑100多种新技术,并将可再生能源列为关键减排技术进行重点投资。

    2020-02-02
  • 提高网络“抗洪”能力 云计算支撑千行百业

    农历新年将至,抢票回家自然是件大事。不同于早年数九寒天排队购票,如今人们只需记好铁路系统的放票时间,定上闹钟抢票即可,即便第一时间没买到,还可以等待后续放票、别人退票或候补购票。总之有了便捷流畅的购票系统,春运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令人头疼。

    2020-01-16
  • 跟踪“朱诺号”,寻找行星探测新方法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家通过捕获美国“朱诺号”(Juno)木星探测器发回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成功确定了其多普勒频移,并由此确定了其轨道;开展相关试验,是为了测试深空地面控制站能力,以支持中国未来将开展的行星际探测任务。

    2020-01-14
  • 研发理想替代品终结石棉使用

    据日本媒体报道,即将成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水球赛场的东京辰巳国际游泳场,从大顶棚两处支柱的部分耐火涂层中发现了对人身体有健康威胁的石棉。

    2020-01-14
  • 全球高分辨率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上线

    13日,记者从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该所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研制的全球高分辨率地表太阳辐射数据集已正式上线,用户可免费下载自1983年7月至2017年6月,高分辨率的地表太阳辐射数据。这是目前我国发布时间序列最长的地表太阳辐射数据,标志着我国在国际太阳辐射反演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成果以数据论文形式发表于《地球系统科学数据》杂志上。

    2020-01-14
  • 印拟2021年执行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K·西万近日详述了该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这项任务名为“加甘扬”,预计耗资1000亿卢比(约14亿美元),拟于2021年12月执行。4名候选宇航员将于近期开始在俄罗斯接受为期11个月的体能训练,但首次太空飞行可能仅搭载一人。

    2020-01-14
  • 烟草和番茄面对威胁会“尖叫”

    自达尔文时代起,人们在植物对外界感知应变能力方面的研究可谓车载斗量,也认识到植物虽不能移动,但也绝不是呆头呆脑。然而,此前的研究多停留在感知以及有机化合物、光电信号的传递上,对植物通过声波传递信息的研究还罕有报道,人们普遍认为植物王国几乎是沉默的。

    2020-01-13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