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cngxkj@126.com

今日头条 >
  • 扩大科技“朋友圈” 凸显茅台科创雄心

      进入‘十四五’,茅台集团也在思考怎么样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怎么样更可持续地走向未来。茅台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丁雄军说,路有千条,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一条。  3月19日,茅台集团在与贵州省科技厅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之后,又分别与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水生所、中国环科院三家国家队科研机构云签约。科技朋友圈的扩大,彰显了茅台

    2022-03-22
  • “全国疫情防控将更科学、更精准、更有效”

      疫魔再次反扑。  奥密克戎来势汹汹,3月以来,疫情迅速波及28个省区市。3月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  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各地科技工作者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针对目前

    2022-03-22
  • AR隐形眼镜能否从科幻走入现实

    视觉中国供图  坐在501城42楼巨大的落地窗前,我一边喝着服务机器人奉上的柠檬味冷饮,一边以语音指令要求系统播放好听的背景音乐,我的眼前立刻浮现出一长串歌曲名单。这是智能隐形眼镜直接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图像,只有我自己能够看到。  这是科幻小说《蚁群》中的场景,在小说描绘的百年后人类社会中,智能隐形眼镜已成为标配。在现实中,乘着元宇宙

    2022-03-21
  • 推进算力网络建设 让我国面对数据增量暴涨行有余力

    视觉中国供图  算力网络是我国率先提出的一种原创性技术理念,指依托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网络连接,整合网、云、数、智、边、端、链等多层次算力资源,结合AI、区块链、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各类新兴的数字技术,提供数据感知、传输、存储、运算等一体化服务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  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算力以及算力网络建设也成为社

    2022-03-21
  • 芯片上的突破 清华制成世界上栅极长度最小晶体管

      近日,清华大学集成电路学院教授任天令团队在小尺寸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突破,首次制备出亚1纳米栅极长度的晶体管,其具有良好的电学性能。相关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在线版上。  晶体管是芯片的核心元器件,更小的栅极尺寸能让芯片上集成更多的晶体管,并提升性能。过去几十年,晶体管的栅极尺寸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不断微缩。但近年来,随

    2022-03-21
  • 强化科学精准,用最小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部署从严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指出要提高科学精准防控水平,不断优化疫情防控举措,加强疫苗、快速检测试剂和药物研发等科技攻关,使防控工作更有针对性,为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指出了方向。  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不动摇,动态清零总方针不放松,做到了疫苗全程

    2022-03-21
  • 北斗+高铁:两大重器加速融合

      3月17日,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重大专项——北斗铁路行业综合应用示范工程项目通过了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国家铁路局共同在北京举办的项目验收评审。  示范工程在北斗三号全球组网后,首次系统性验证了在9大铁路业务版块‘北斗三号替代 主用’的成熟度和可推广性,并首次将北斗三号高精度定位和北斗短报文通信技术应用于铁路列

    2022-03-18
  • 疫情防控关键时刻,“造谣者”请谨言慎行

      3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网信办表示,将建立谣言溯源机制,对首发谣言信息的平台和账号加大惩处力度。  随着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谣言已经成为广大网民深恶痛绝的乱象之一。尤其是有关疫情的谣言,恨得人牙根痒痒。这几天,所谓青岛市政府会议精神的信息在社交媒体流传,随后被青岛市有关方面核实为谣言。而更加荒唐地是:

    2022-03-18
  • 我国成功发射遥感三十四号02星

      科技日报北京3月17日电 (记者付毅飞)北京时间2022年3月17日15时09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三十四号02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该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国土普查、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  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11次飞行。  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

    2022-03-18
  • 解开光周期密码 助力大豆变“金豆”

      大多数一年生植物的开花周期取决于每日日照时间的长短,而大豆是对光周期极为敏感的典型短日照作物,一般只适宜种植于纬度跨度较小的区域内,适宜种植范围狭窄。  大豆的这种特性,使得许多优良品种只能在小范围内推广,有宝不能用,直接影响了我国大豆的产量。多年来,我国科研工作者始终致力于解开这道难题,而今又有了最新进展。  2012年,中国

    2022-03-17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的稿件,均为中国高新科技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高新科技网”